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村容村貌 > 正文 返回 打印

鲁甸,一个贫困县的艰难跨越

零零社区网友  2007-10-23  互联网

  “没有山区群众的富裕,就没有全县的富裕;没有民族团结的和谐,就没有全县的和谐”。九十年代以来,这是云南省鲁甸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

  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大部分为高寒山区,在全县38万农业人口中,贫困人口近20万,其中特困人口6万余人,属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同时,鲁甸县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回、彝、苗等11种少数民族达8.2万人。一直以来,突出的是贫困问题的困扰、制约了鲁甸社会经济发展。

  如何把鲁甸经济引入社会发展的快车道?鲁甸贫困的症结在何处?在找到了制约鲁甸脱贫致富症结的问题后,地方党委政府以居群山之巅俯视鲁甸之位,以“不信东风唤不回”之势,以如剥茧抽丝、层层递进之气,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一个贫困县的艰难跨越。

      1.解放思想寻找出路

       鲁甸县是云南省的一个穷县,也是西部地区的一个穷县。地处滇东北的鲁甸县隶属云南昭通市,鲁甸县仅仅只是昭通市的贫困县中的一个。从资源上来说,鲁甸县是富饶的,“朱提银,甲天下”的典故,其所说的白银就产自鲁甸,鲁甸不但自古以来就有富集的矿产资源,其鲁甸坝子是昭鲁大坝子中的鱼米之乡,并盛产烤烟等经济作物。可2002年以前的鲁甸县的现实却是贫困的。虽然历经一届接一届党委政府班子的艰苦努力,贫穷仍然是鲁甸县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沉重的阴影。穷县财政的财力长期居低不上,一说谋发展搞建设,就让干部群众愁上眉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贫穷造成的投资环境差,又导致了难有大资金和大项目。越穷越难发展的恶性循环导致了鲁甸县坐在金山上讨饭吃,看着资源变不成财富,看着山区群众受穷,干部们的心着急啊!路在何方?路在哪里?县委书记马吉林和县长尹贵友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被昭通市委慎重地派到鲁甸县工作的。市委和市府领导对他们予以重托,鲁甸县的干部群众对他们寄以厚望。挑这副担子不容易,穷县的这盘棋不好下啊!

  马吉林和尹贵友到任后,带领一班干部一遍又一遍地梳理历届党委政府留下的精神财富。他们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鲁甸的干部群众不论是在任何艰难困苦时期,都一直在努力,在奋斗,在开拓。鲁甸县的穷,客观上受到其地缘环境的限制,地处西部的云南边远地区,众多的客观原因和制约因素致使鲁甸县的发展更加艰难。

  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为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点亮了明灯。县委书记马吉林说:“当时,为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我坚持天天早上起来跑步。研读党的十六大报告,解放思想是什么?党中央不是叫我们大胆地干,大胆创新吗?只要是符合群众的利益,代表群众的利益,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干的呢?”马吉林回忆说:“那段时间的工作,除了下乡,就是带领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学习十六大的精神,十六大的精神是我们发展的原动力!”

      2.发展才是穷县根本出路

        2002年12月底,马吉林、尹贵友,分别担任鲁甸县委书记和县长。

  两位领导上任后,带领县委、政府一班人,把鲁甸放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后的时代大背景下来审视,开始用全新的视角、革疾除患的目光寻求附着在鲁甸贫困肌体上的沉疴,用身心去感悟鲁甸百姓的疾苦,用实际行动探寻鲁甸的出路。

  他们对鲁甸经济社会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共识:坚决用“大乱大治理,小乱小整顿”的办法整治社会治安。

  此外,“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要把人们的思想观念、时间精力引导到经济社会发展上来,避免有人暗地里“搞小动作”、“弄出杂音”来影响团结。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还敏锐地认识到,鲁甸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缓慢、发展不够的问题,不能过多地担心加快发展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产生的阵痛带来一系列矛盾和困难,相反,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只有加快发展才是鲁甸的惟一出路。

  通过长时间的调研,在2003年初召开的县第六次党代会上,进一步通过了“以发展保稳定,以稳定促发展”的新的工作方针。

  一方面,县委在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中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鲁甸怎么办?”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以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思想氛围,另一方面,经过在四套班子、部分老干部和广大群众中征求意见,决定在老城区和已经完成用地规划的新城区的结合部,一片低洼积水、常年弃耕的“马家海海”修建中心文化广场。以此为突破口,完成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城镇环境,树立鲁甸新形象,为加快发展争取到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新的困惑又出现了。县委在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中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鲁甸怎么办?”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时,一些干部公开发起了牢骚:“你说怎么办?鲁甸这种地方能怎么办?”

  当务之急是把人心和力量凝聚起来。而要恢复干部群众作为鲁甸人的自尊和信心,人文环境必须改善,硬件环境也得跟上。这一困惑的出现更加坚定了县委、县政府打造新鲁甸的决心。

  依托昭通市巧家至威信、穿过鲁甸县城城郊的公路,开发鲁甸新城区。2005年,象征着鲁甸明天的新广场建成投入使用。由于县财政的紧张,该项目实施中向干部职工借取一个月工资的建设款,本来准备全部退还的,但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自愿进行了捐资。捐资名单上千人,被公布在广场入口处。在建设和发展的面前,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新城区建设征地480亩,用于规划建设失地农民商住两用区的土地就达200亩。

  如今的广场一边是就地安置的商住复式楼,这一边的对面则是流往昭通方向的昭鲁大河;一边是文化活动中心,另一边是老干部活动中心。每当傍晚和早晨,成百上千的市民在广场上休闲娱乐,这里是县城惟一的公共活动场所。2006年,鲁甸举办了近3万群众参与的首届樱桃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由央视“乡村大世界”栏目担纲演出的大型文艺晚会就是在广场上举行的。至此,县委、县政府已经全面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赖和支持,还赢得了全县人民建设新鲁甸的决心。

      3.在求索中夯实发展基础

        上任不久,马吉林就到了桃源乡,与当地领导干部和群众代表40多人座谈。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在座谈会上提议把213国道改道后已成为交通死角的乡集镇搬到公路沿线大水塘,引发了群众的不满。马吉林带领干部再次深入乡村与群众交心长谈。深入浅出地阐述县委的发展观念,希望群众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积极思考如何改变现状,拿出行动来,让生活变得更好一点,只要有了这个出发点,就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了。动情之处,热泪盈眶。在场干部群众无不感动。

  就在鲁甸新城区开发过程中,由于存在个别领导干部参与的隐性土地交易,使得一段公路过境线在平坦的坝子里弯过来又弯过去,因这样的方案得不到批准,其建设一拖再拖。县委、县政府把这段过境线“拉直了”,损害了土地获得者的利益,这些人就将县城中心文化广场选址歪曲为“基本农田”,到处告状。直到调查组查明了这一土地的性质,这一事实才得以澄清。

  据介绍,鲁甸的工作之所以会面临着在其他地方不可能出现的压力,正是由于经济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鲁甸县信访局局长纳才相告诉记者,县委教育干部时要求“低调做人,高效办事”。马吉林在刚到任的2002年底召开领导干部大会,明确禁止不准部门及部门负责人给县委、县政府领导“拜年”;私下扶助多名贫困学生,还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一个需要做换肾手术的教师凑医药费。在他的倡导下,鲁甸从国家公职人员工资中,按月扣取1%,设立“大学生助学基金”,2006年是第一年,有228名当年考入大学的鲁甸籍学生获得资助,最高资助达7200元……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鲁甸县四套班子面临的压力和阻力最大、挑战最为严峻的是2003年。之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良性发展轨道,并且保持了强劲的势头。

  据了解,如今鲁甸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实现了无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和刑事、治安、信访案件下降的“三无三下降”,人文环境改善,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各民族团结进取。县信访局局长纳才相说:“县委马书记公开了自己的手机号码,畅通了民意反映的渠道。鲁甸信访情况发生这么好的变化,县委、县政府包括主要领导在内,重视并带头做好信访工作,是一个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鲁甸这些年变了,发展加快了,很多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

  2006年,鲁甸以三条河流治理为龙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受到了国家财政部、水利部的表彰。其中,龙树河的治理恢复水毁田地近3500亩,促进流域4个乡镇4000多亩田地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水田改旱地,每亩产值由500元增加到700多元;小寨河乡的治理催生了该乡休闲观光农业,沿河两岸建成了十里樱桃长廊,直接受惠的农民超过一万人。小寨乡党委书记马梅说:“2002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891元,到了2006年,已达到1706元。户收入3至4万元的,占60%左右。‘农家乐’经营户,最高纯收入有超过10万元的。”而龙泉河的治理,则使近千户农户和龙头山镇政府所在地免于水患,使闻名于省内外的“龙头山小辣椒”和“龙头山大蒜”种植面积得以翻番,而且旱涝都有保障。

       4. 走出困境天地宽

       从2002年开始至今,一个县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从社会治安、县城卫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等“九个不是全省倒数第一,就是全市倒数第一”,变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

  一个艰难的转身,最终赢得了上上下下的一片掌声,也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作用,甚至连很多干部群众都没有料到,“鲁甸的工作会弄出这么大的响动来”。2005年底,昭通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组织参会人员到鲁甸参观考察城镇建设,之后,昭通市另外的10个县区,有5个县区在市委的要求下组织党政代表团到鲁甸参观考察,这些都是鲁甸干部群众没有预料到的。

  回头来看,鲁甸的发展变化,如果是在大项目、大资金的支持下,或者是在富足的财力保障下实现的,那算不上什么惊奇,相反,鲁甸的发展变化,恰好是在地理位置边远,多民族聚居,地方财政极端困难,没有得到项目资金及时、足够的支持下实现的。鲁甸干部群众走的是一条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之路。

  在鲁甸县,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减小投入,加快进度,保证质量,采取“小额承包,单独核算”和自行组织施工的方式搞工程建设,新城区内一条宽60米、长1040米的街道,耗资不过600万元;一条长860米、宽40米的步行街,从路基工程到建成投入使用,工期仅为45天。而惠及鲁甸本县5个乡镇近10万农民的三条河流治理,总长50公里的河道清淤、河堤加固、流域绿化,还有灌溉渠和机耕路配套,对于一个县来说,这样的工程过于浩大。县水利局局长何顺德说:“当时虽然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来了,但我们作为职能部门,在没有项目支持的情况下,想都不敢想。”最终,鲁甸的三条河流治理,也走出了一条“自己先干,感动上级,争取资金,再立项目”的路子而获得圆满成功,创造了一个小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奇迹,是云南省被表彰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的四个县之一。

  据介绍,2002年至2006年,鲁甸生产总值从5.15亿元增加到12.89亿元,在昭通市跃居第三位,增长15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993元增加到1464元,增长47%;人口和计生工作全面推行,彻底甩掉了10多年在全省倒数第一的帽子,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5.61‰下降到9.74‰。今年1至6月,实现生产总值5.92亿元,同比增长19.6%;预计今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可超过7000万元,2008年将突破1亿元。赶超亿元,这对发达地区而言,不是什么新闻。但对于穷县鲁甸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积累,而是一个穷县解放思想的价值意义。鲁甸的变化,就是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结果。鲁甸的班子向昭通市委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向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这个交卷过程中,县委书记马吉林因劳累而割掉了一个肾。一位退休老干部说:“什么是政绩?群众的惦记就是最好的政绩。”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马吉林做到了带领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斗不止,用他的行动,写下了对党的忠诚。

  西部穷,西部的穷县更穷。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鲁甸这样的穷县的经济变革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西部这块贫瘠的土地来说,鲁甸的经验其存在意义远远超过了经济意义上的含量,这就是穷县的解放思想和奋斗精神,这就是一个穷县发展经验的价值所在。



http://farm.00-net.com/news/9/2007-10-23/93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