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人物

肖涵:从计划经济时代一路走来


 

农资人物访谈实录――肖涵,辽宁省供销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副主任,辽宁化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访谈时间:2012年8月21日

访谈地点:辽宁化肥有限责任公司

访谈对象:肖涵,辽宁省供销社党组副书记、理事会副主任,辽宁化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前言

 

    在我们准备去辽宁省化肥有限公司前,得到确切消息:肖涵还在救灾一线,在基层。于是我们改变行程,于8月20日抵达沈阳。在见肖涵之前,有人担心我们不能很好地完成访谈任务,因为他不一定多说自己。8月21日,在辽宁省化肥公司会议室,肖涵组织了专题座谈会,公司前任总经理李振海及其他相关同志参加。肖涵言语不多,声音不高,他谈得最多的是公司的发展,当前及今后的思路和举措。而对他本人,几乎没有提及。其他同志分别从不同角度,回忆了公司及行业20年来发展进程中经历的风风雨雨。因此,以下形成的访谈稿,是基于座谈会以及调研过程中与其他同志的交流整理而成。

 

    回顾总结中国农资流通领域二十年来的巨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辽宁这块土地的。不仅仅因为当年发生在辽宁的“分灶”风波向人们传达了“起于青萍之末”的改革飓风的先声,也不仅仅因为辽宁作为东北农资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是东北农资市场是整个中国农资市场的晴雨表,单单是二十年来发生在辽河两岸的变化,单单是辽宁化肥有限公司这个让人敬重的企业,单单是从计划到市场、从低谷崛起到再塑辉煌,辽宁农资人经过20多年的奋力拼搏,甩掉了计划体制带来的包袱,通过改制走向了企业向前发展的新道路。这些就足以让我们把热切的目光落在这些人身上,这是一个带领辽宁化肥公司重新振兴的农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领头人是辽宁化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肖涵。1964年8月出生在辽宁岫岩的肖涵,从1985年参加工作踏入供销社开始,就与农资结下了不解之缘。1999年8月,35岁的肖涵正式上任公司总经理,从此开始了夜以继日、割舍不下的农资日子――农民不休息,所以他也从来不休息;农民随时买肥,公司随时卖肥。从心底里那份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厚朴深情,总让他感受到肩头使命的神圣。今天,我们见到了刚从灾区匆匆赶回沈阳的肖总。

 

   跌入低谷,改革重生

 

    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中国农资流通行业走过了一段风雨交加的历程。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行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开始从低谷崛起,再塑辉煌。

    1998年11月,“39号文件”打开了变革之门。尽管当时辽宁省公司与那时的辽河集团一拍两散已经预示着改革风云的到来,尽管他们已看到化肥流通市场的放开已是大势所趋,尽管他们认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去迎接市场的挑战,但他们没有想到踏上的是一条充满荆棘的残酷之路。

    从1996年开始计划内化肥经营出现问题。主要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出现了产多于销、供大于求的形势。特别是从国内情况看,各种化肥生产企业不断增加,原有的化肥生产企业增加生产,进口肥的进口量增加,所有港口都有库存。由于农资公司对国家市场化进程的认识速度慢,市场风险防范意识跟进度不够,结果还是按计划收购调拨,再加上银行贷款逐渐增加,导致出现赊货下摆,市县公司拖欠省公司货款情况越演越烈。到1998年省公司背负了严重的“三角债”包袱,拖欠中农、生产厂、银行的贷款还不上,清债的客户蜂拥而至,长期习惯于捧着计划经济“金饭碗”、批批条子就赚钱的辽宁省公司,根本无法适应剧变的市场环境,一下子掉进了资金链断裂的深渊。三年不到,辽宁省公司的农资经营量便急剧萎缩到生死线,诺大的省公司账上只剩下300万元。公司上下人心涣散,一片茫然。

    1999年8月,时任辽宁省供销社副主任的肖涵受命于危难之际,他抱着“不成功则成仁”的决心来到了陷入重重危机的辽宁省公司!

   “当时在公司账上只有300万现金的情况下,我认为,只有开拓经营才是帮助企业走出困境的良策,而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回忆起当年的那一刻,肖涵掷地有声,“没资金只能向银行贷款,当时就铁了心的要把贷款拿到手。”而在当时,由于全国各级农资公司欠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的钱还不上,所以农业银行几乎将全部农资流通企业纳入了黑名单,当然辽宁省公司也在其列。于是,肖涵执掌帅印后的第一仗就是命悬一线的“背水一战”――一场寻找资金的艰苦战役。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营销 群体 土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