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虾稻共作”生态经济都得利


图为:虾稻共作<?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中国消息:“北有盘锦稻田养蟹,南有潜江虾稻共作。”这是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武教授三度在湖北省潜江市实地考察“虾稻共作”农产品生产模式得出的结论。

  在日前结束的“虾稻共作”技术操作规程审定会上,王武称“北蟹南虾”是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最大收获,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把养虾与种稻二者有机结合,通过“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既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又鼓励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既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又提高了龙虾和水稻的品质;既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又使生态效益获得科学保护。

  “虾稻共作”在潜江不是什么新鲜事。自2004年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褚红云等首创“虾稻连作”以来,他们就掌握在稻田里专门开辟一片水域用来养虾,请来龙虾和水稻做“邻居”的技术。然后通过提高插秧密度,适时弥补养虾占地的损失。在龙虾丰收的同时,水稻的产量也在增长。而且由于“虾稻共作”不能用化肥农药,“虾田大米”打出“无公害”牌,身价倍增。

  “虾稻连作”起步10多年来,种养模式在潜江逐步升级,再由“虾稻共生”发展为如今的“虾稻共作”。

  “虾稻共作”要求“巧种地”和“巧用水”。在每年中稻插秧前先挖好沟,当把龙虾放入稻田就直接落入沟里,落沟后龙虾就可以在里面循环生长,以便二者和谐共生。白鹭湖社凌口龙虾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丙雄说:“插秧后我们就可以回到沟里去捕捞,效益一直延续到9月份,经济收入相当可观。”

  “虾稻共作”推广后,潜江农民又不断探索,衍生了池塘养虾和“油虾鱼”、“虾鳅稻”、“鱼虾蟹”、“虾蟹稻”、“虾蟹鳜”等多样化农产品延展养殖模式,得到了超值的回报。去年,该市龙虾养殖基地基地已达22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突破2万亩,全额向欧美出口年均创汇近1亿美元,养殖规模、加工能力、能力出口创汇连续4年均居全国之首。

(中国:青衫)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连作 化肥 生态农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