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从养殖到消费看鲍鱼产业之变


从养殖到消费看鲍鱼产业之变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冯建伟

  

  

  从养殖到消费看鲍鱼产业之变

  

  后湾村渔民在养殖基地渔排上给鲍鱼投喂饵料。 冯建伟 摄

  

  

  从养殖到消费看鲍鱼产业之变

  

  养殖成功的绿盘鲍。 资料图

  

  

  从养殖到消费看鲍鱼产业之变

  

  后湾村渔民在养殖基地给鲍鱼投喂饵料。 冯建伟 摄

  

  过去的10年间,虽然鲍鱼养殖的人工费和饵料价格在持续上涨,但养殖成本总体变化不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养殖方式创新拓展了养殖空间,提高了成活率。未来,鲍鱼还将深耕大众消费市场。下一个10年产业要在品种改良和饵料产业上找提升空间。

  11月21日,“闽连渔运60599·永丰3号”大型喷淋式活水运输船满载3万笼鲍鱼从山东省荣成市俚岛镇爱莲湾海域启航,历时80多个小时的海上航行,于25日顺利抵达福建省连江县苔菉镇后湾村海域鲍鱼养殖基地。这是福建中新永丰实业有限公司和周边300多户渔民结束今年“南鲍北养”返回的第四航次,陆续还会有5个航次的几十万笼鲍鱼将在12月底前回到连江的温暖海域越冬养殖。

  这个冬季,将有150万笼的鲍鱼从山东南下,到福建霞浦、连江、莆田、东山等海域越冬生长,来年春天四五月份,其中的一批半成品鲍鱼和新鲍鱼苗将会再次返回山东荣成海域避暑生长。这种往复循环的鲍鱼南北转场对养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极大推动了我国鲍鱼产业发展。

  30多年来,我国的鲍鱼养殖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鲍鱼养殖大国,年产量超20万吨,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90%以上。鲍鱼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带动了鲍鱼养殖器材、海藻养殖、配合饲料、鲍鱼加工流通和预制菜等上下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让过去千金难求的海味珍馐走上百姓餐桌。

  

  鲍鱼变身“候鸟”

  鲍俗称“鲍鱼”,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原始腹足目,鲍鱼科。它身体一面是平滑的肉,背的一面有壳。贝壳向右旋扁平如耳状,又被人们叫做“海洋的耳朵”。《本草纲目》中记载,鲍鱼性平味甘,可明目补虚、清热滋阴、养血益胃、补肝肾,故又有“明目鱼”之称。自古以来,鲍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食材,其肉质细嫩、高蛋白低脂肪,被誉为海味珍品之冠。

  11月25日,在距离福州市区近100公里的连江县苔菉镇后湾村海域,开阔的水面海天一色,海鸥在海面上自由飞翔。当“永丰3号”运输船平安驶入这片鲍鱼养殖基地时,早已等候多日的渔民和中新永丰公司的员工迅速忙碌起来。他们驾驶小渔船向大船靠拢,通过大船上的吊机把鲍鱼笼卸到小船上,再驾驶小船往来穿梭于阡陌纵横的橙黄塑胶渔排之间,把十多斤重的鲍鱼笼逐一挂在鱼排上立体放养,工作紧张而不忙乱。

  “鲍鱼主要吃海带、龙须菜等海藻类食物,对海域水温、水质要求苛刻,在16℃-22℃的水温之间生长,温度过低会停止生长,高温容易引起死亡。”中新永丰公司海上管理负责人吴章瑜告诉记者。吴章瑜有着20多年的海上工作经验,几乎参与了公司历年的鲍鱼南北对养运输工作。今年的鲍鱼转运,就是他带领技术骨干和100多位员工全程把控。

  “从4月下旬开始持续到6月初,公司两条5000吨的渔运船先后转运了周边渔民和公司的近100万笼鲍鱼苗和半成品鲍鱼到山东。”回忆起今年春季转运鲍鱼北上的过程,吴章瑜还意犹未尽。福建海域夏季水温高,不适宜鲍鱼生长,而地处北方的山东海域水温正合适。把半成品鲍鱼运到山东养到八九月长成后就陆续在当地销售,当时运去的2厘米左右的幼苗,经过半年多的生长已经有5厘米左右个头,这次全部运回福建来越冬。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养殖基地 海藻 育苗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