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从养殖到消费看鲍鱼产业之变


  “经过11年科研攻关,2018年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绿盘鲍科研培育可谓十年磨一剑。”柯才焕说。新品种绿盘鲍生长速度比一般鲍鱼快50%以上,耐高温能力可提高2.26℃,生长规格比普通鲍鱼大一倍,30%能生长到500克以上。2019年5月份,福建省养殖的一只重达702克的绿盘鲍,在珠海举办的“寻找中国最大鲍鱼”活动中一举夺得了“鲍王”美名。

  如今,厦门大学贝类遗传育种团队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已汇集并构建国内最完善的鲍种质资源库,涉及杂色鲍、皱纹盘鲍等多个主养品种,采用杂交育种技术先后培育出“东优1号”杂色鲍、西盘鲍和绿盘鲍三个国家级鲍鱼新品种。

  过去五年,该团队培育的新品种已累计推广养殖7.76亿粒,覆盖福建省主要鲍养殖区,创经济效益53.5亿元。绿盘鲍、西盘鲍等新品种的产业化应用,有效解决了我国南方鲍养殖夏季高死亡率问题,不仅打破了国内大规格精品鲍鱼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填补了国内大型高端鲍养殖品种的空白,改变了行业的格局,还创建了国内精品鲍产业链,推动鲍鱼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绿盘鲍新品种还获中国农学会评选的2020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十大新产品称号,是当年度唯一入选的水产类新产品。相关成果荣获2020年福建省科学进步奖一等奖。

  设在荣成市的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合作,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6代选育出的耐低温品种皱纹盘鲍“寻山1号”,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在相同养殖环境及北方养殖条件下,与普通养殖的同龄皱纹盘鲍相比,18月龄鲍壳长平均提高18.7%,且能每年均在荣成越冬,适宜在北方海区长年养殖。

  目前,我国的鲍鱼养殖以在福建沿岸的海上吊养为主,鲍鱼的饵料以大型海藻龙须菜和海带为主,每年消耗约300万吨以上的鲜海藻,鲍鱼产业对海藻养殖有极大的带动作用。养殖鲍鱼除小部分出口外,国内为主要消费市场。大部分养殖鲍以活鲜形式流通销售。

  “我国鲍鱼育种还存在现代种业工程体系不够健全、产品多样化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厦门大学贝类遗传育种团队成员游伟伟教授表示,国内已初步建立了鲍鱼种质创新平台,为鲍鱼新品种培育创造了条件,但鲍鱼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尚未完整建立;国内主养种类皱纹盘鲍仅为中型鲍鱼,产品规格单一,价格波动很大,量增价降,屡有鲍多伤农现象。

  游伟伟认为,鲍鱼育种未来的方向在于效率与品质,食物转化率、胶原蛋白与糖原含量都更优的新品种是产业未来的需求,品种创新要跟上这个趋势。

  

  产业升级路在何方

  今年3月3日,北京还是春寒料峭,福建已是春暖花开。记者走进连江县苔菉镇后湾村,此时正值鲍鱼养殖时节,码头上、海面上一片“春耕”的繁忙场景。

  在后湾村码头,中新永丰公司的几百名员工正在对鲍鱼进行分苗、筛选、装笼,然后用舢板运到海上渔排吊挂喂养。“春季鲍鱼分苗投放好比种庄稼,也要抢农时。”吴永寿介绍,鲍鱼分苗投放时令性非常强,要赶在气温和水温上升之前投放完成并保证及时足量喂食。

  在海上渔排,渔民凌晨5点就开始给鲍鱼投喂龙须菜,他们手脚麻利地将十多斤重的养殖笼一个一个从水下拖拽上渔排架,打开笼门,把一团团紫色的龙须菜塞进鲍鱼笼。这样的操作流程他们每天要重复300次,完成300笼鲍鱼的饲喂工作,每月能拿到1万多元的收入。

  “今年行情好,鲍鱼价格合适,大家都在起早贪黑抢农时。2020年的春天可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吴永寿感叹,2020年春节前夕,鲍鱼价格一路走高,原本想借春节销售旺季大挣一笔的连江鲍鱼养殖户,没想到鲍鱼都“砸”在手里了。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餐饮酒店歇业、水产市场关闭,把以鲜活水产为销售主渠道的鲍鱼养殖业的销路直接卡死。大量鲍鱼滞销,只能继续养在海里,资金无法回笼,养殖成本持续增加,人员工资、饵料支出、设备维护、海域租金等费用都是不小的开支。更要紧的是鲍鱼卖不出去,腾不出网箱,没钱采购幼苗,就没有办法养下一批鲍鱼。

  鲍鱼大量滞销导致价格持续下跌,却还是无人问津。往年这个季节车水马龙的后湾村码头一天发好几车货,当时却好几天不发一车货。据统计,当时连江县滞销鲍鱼近万吨,仅吴永寿一家就有300多吨鲍鱼没有销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养殖基地 海藻 育苗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