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饭碗里的法治中国


饭碗里的法治中国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云

  

  

  饭碗里的法治中国

  

  位于安徽省怀远县的安徽农垦龙亢农场,今年水稻喜获丰收。图为11月5日的秋收场景。 李峰 摄

  

  

  饭碗里的法治中国

  

  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的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楼前,“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雕塑庄严矗立。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摄

  

  

  饭碗里的法治中国

  

  农业综合执法人员正在帮助群众辨别真假农资。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供图

  

  从法条的白纸黑字落入田间地头,粮食安全的法治保障如何从立法的“第一公里”迈向管用、有效的“最后一公里”,粮食安全的法治保障效果究竟如何?这些寄寓于白纸黑字间的粮食安全,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粮食安全宏观战略的落笔,也是种粮农民、耕地保护专家、基层执法人员等无数与粮食打交道的基层工作者的真实心声。

  耳边,几台收割机的轰鸣声盘旋交织;脚下,油黑色的土壤在水稻缝隙间向远延伸;头顶,是晒得人皮肤发红的烈日。

  10月初,吉林省吉林市一拉溪镇九月丰农场迎来水稻收割时节。站在稻田里,农场负责人肖建波熟悉的身体记忆再次被唤醒。这些年,农场上的每个秋收季似乎都是如此,同样的声音、画面,在肖建波30余年种植水稻的生涯中交叠。

  然而,今年的秋收季,对于肖建波而言有些特殊。在他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一些看不见的变化正在发生。

  “为了保护黑土地资源,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制定本法。”今年8月1日,肖建波种了30多年水稻的这片土地,被写进了黑土地保护法的白纸黑字之中。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这虽然是黑土地保护法实施后的第一个收获季,但回头看,中国饭碗上的法治红线,实则早已着笔。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粮食安全”“法律”两个字眼,显示的搜索结果有几千万条: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规定“粮食安全战略”,土地管理法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反食品浪费法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立法目的……

  尽管如此,这些海量的数据与案例,似乎仍不足以具体、充分地回答下面这个问题——法治,究竟给粮食安全提供了怎样的保护?

  眼下,我国秋粮收获已基本结束,秋冬种也已接近尾声,秋粮收购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从法条的白纸黑字落入田间地头,粮食安全的法治保障如何从立法的“第一公里”迈向管用、有效的“最后一公里”,粮食安全的法治保障效果究竟如何?在秋粮丰收时节,记者沿着粮食安全的法律红线步步探寻,尝试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白纸黑字的法律法规背后,是谁的声音?

  大概从20多年前起,肖建波开始发现,自己脚下的黑土地在悄然发生变化。

  “小时候帮家里下地干活,去田里用铁锹翻地,踩在土上,是暄暄软软的。后来,土越来越硬,开始起大块,甚至连杂草都不长了。”肖建波回忆。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指出,近60年,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部分地区下降了50%。这组数据背后,是对黑土地不合理的“重用轻养”与频发的盗挖、贩卖黑土行为所致。

  2021年3月底,黑土地保护法启动立法研究论证,从形成草案、公开审议到正式施行,全程共计1年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粮食 水稻 种子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