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技术示范共塑农艺创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珂昕 见习记者 董家琛
示范园中方主任陈守军(右一)与技术员分析水稻长势现状和交流水稻种植技术。 刘天星 摄
“四象限法则教会我们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分类,从而更科学高效地工作。”参加中德培训师培训(TOT)项目后,金牌培训师彭秀荣如是说。
TOT项目是中德作物生产和农业技术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项目推出的重要活动之一。自2015年示范园项目启动以来,中德双方坚持“共塑创新,筑梦未来”的发展理念,围绕绿色、生态、可持续主题,开展了系列示范、培训、研究合作。示范园项目二期于2018年8月启动,今年12月即将结束。
11月25日,第八届中德农业周最后一场活动——中德农业企业对话研讨会暨中德作物生产和农业技术示范园项目成果发布会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中德两国农业农村部门成员、驻华使节、中德企业、培训师、专家代表等在会上就各项成果进行了分享交流。
“示范园两期项目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副主任李志平介绍,在中德双方7年的共同努力下,组织中德田间日研讨会、发布会等大型活动20余次,接待人员参观近万次,打造了中德种子示范交流重要平台,培养中德双元新型职业农民3.4万人、TOT培训师16人,创新中德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推进药肥双减、调田规模化合并等农田示范项目50多个,形成科研论文、专利、指导书籍40多项,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应当地条件环境的农业生产模式,省内外推广面积达50多万亩。
“中德农机农艺融合创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江苏农垦集团总经理胡兆辉表示,通过中德机具搭配,示范园在高效高产控本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换一种轮作方式,对土壤结构、产量、效益都是有意义的。”德国食品与农业部双边项目处处长布鲁诺·霍夫施塔特介绍道,“示范园实验示范了新作物与旱旱、水旱轮作新模式,加强可替代性作物生产。”为推进绿色农业,示范园联合中德两国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实验项目探究化肥、农药用量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减少化肥使用量30%,或减少施药量20%,均不会对农作物造成减产影响。
推广新的农机农艺需要高技能生产力,这对农民及管理者的培训至关重要。据胡兆辉介绍,示范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垦区周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双元新型职业农民。示范园先后组织垦区高管赴德欧考察学习5次,开展私人定制培训项目助理和TOT项目培训师。示范园德方负责人亚利桑德罗表示,为搭建国际交流与信息分享平台,示范园微信公众号建立,目前已经发表了100余篇文章。
示范园项目促进了两国农业的交流合作,也深化了两国农业贸易往来与企业投资合作。青岛五四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广介绍,据统计到今年9月份,德国累计在青岛投资项目409个,其中包括多家德国知名农机制造商。吉林乾安县大遐畜牧场、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等也购置并使用德国的农机设备与技术。拜耳中国、巴斯夫欧洲公司等均表示,公司的新型生物农药、脲酶抑制剂等产品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德农业中心成立八年来,上百家中德企业抱团,以国家品牌形式展开业务的合作和推广、商务的对接,平台和企业的影响力得到了同步提升。”李志平如是说。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2-06/343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