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贡米之乡一路向“新”


传承稻作文化、研发新品种、培育新业态、开拓新市场,江西万年——

贡米之乡一路向“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振中

  一个向世界500强进军的粮油企业,7天之内快速落户在这里,在此布局南方最优质的籼米产业基地。

  一个中国500强农牧企业,走遍几省之后选定在这里,在此投资20亿元建设集种猪、肉猪养殖和饲料生产于一体的超大生态循环农业联合体。

  一个国家级产业化农业龙头本土企业,在被其他地方几次“挖墙脚”之后,毅然坚定留在家乡,打造以万年贡米为核心的江西大型粮油集团。

  这样神奇的故事都发生在江西万年县。鲁花集团、新希望公司、万年贡集团……众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选择了万年安心发展,而让这些企业和企业家安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万年营造了让他们舒心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新气象,万象更新看万年。正是营商环境建设见到新气象,新经济、新业态、新农业才在万年不断涌现。11月中旬,在江西全省农业发展大会召开之际,记者走进万年,探寻万年县贡米新产业之魅。

  

  稻作文化新传承

  11月16日,裴梅镇荷桥村的贡米种植大户邵明祥来到万年贡集团稻米加工车间,他10月底刚收割的20亩贡稻在这里已经加工成大米。

  等待邵明祥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有劳动的收获——来自广东等全国各地客商的订单。而邵明祥等粮农订单种植的高端稻米备受青睐,其中“万年贡米1512”卖到了180元/斤的高价。

  在贡米如此火爆的背后,是稻作文化的积淀与支撑。一次考古,让人类稻作起源时间推移到1.2万年前。20世纪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队在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时,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

  万年稻谷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栽培稻-稻作文化”这一稻作发展历程,共同构成了“百年贡米产业、千年贡谷遗存、万年稻作起源”的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文化积淀滋养贡米产业。作为一种文化,当地农民依然坚持用最传统的耕作方式种植着万年贡米,让其背后的稻作文化维持着野生稻特有状态,但稻作文化如何与时俱进,怎样在传承中创新?这对当地政府和粮农粮企来说都是必须解答的一道重要考题。

  稻作文化新传承需要政府主导。早在2010年,“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为了将万年稻作文化打造成万年最闪亮的一张名片,近年来,万年把稻作文化作为统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托和灵魂,推进稻作文化与旅游、科技、物流、商贸、节庆、会展等融合发展。

  2018年11月,作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六大分会场之一,万年在贡米原产地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万年贡米丰收开镰节,主题就是“弘扬万年稻作文化、壮大万年贡米产业”。如今,万年县将“贡米丰收开镰节”这一活动作为常规活动持续举办。

  政府主导、企业主推,从本土培育成长起来的万年贡集团扛起了稻作文化新传承的重担。记者走进万年贡集团的稻作文化展示馆,被3D电影式的万年贡米沉浸式体验所震撼,置身其中,可以体验万年贡米绿色种植、金色收获、彩色文旅的全过程。

  “现在是沉浸式体验,以后是沉浸式互动。”万年贡集团公司总经理蔡阳锋认为,稻作文化新传承不仅要看得见、听得清、摸得着,更重要的是记得住。

  虽然万年稻作遗址文化早在2016年就入选七年级历史教材,但书本知识必须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更旺盛的传承力和生命力。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深度学习、感受、传承稻作文化,蔡阳锋认为,作为企业必须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手段。因此,万年贡集团正在依托高科技手段,利用声光电,手指一触摸,3D显示屏上将出现一根秧苗长成稻穗结成稻谷的过程,这样的研学“新玩法”让青少年更感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学生们就能够主动走进贡米种植基地,在“第二课堂”里实地进行插秧、收稻等农耕体验,从而使稻作文化传承拥有更多的新生力量。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稻谷 品种 大米 种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