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让农民种植盐碱地有更多获得感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树文团队坚持科技助农——

让农民种植盐碱地有更多获得感

王天浩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梅隆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树文土壤改良团队联合江苏省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开展的“盐碱地治理改良暨大豆作物增产项目”,利用“重塑土壤结构高效脱盐”的盐碱地治理改良绿色新技术,实现了大豆在盐碱地上的单产新突破。11月4日,测产专家组开展现场测产结果显示:改良后的100多亩示范田盐碱地大豆产量为256.8公斤/亩,未改良的对照田块产量为169.6公斤/亩,增产51.4%。

  江苏省盐城市农科院副院长秦光蔚表示:“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盐碱地的改良增产技术解决了盐碱地种植大豆的实际问题,对盐城市300多万亩盐碱地改良增产和我国大豆产量的提升十分重要。”

  “盐碱地白花花,种子化肥都白搭,辛苦一年收不了啥。”这是以往重度盐碱地地区种植农户的真实感受。盐碱地曾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癌症”,农民一年忙到头也难以养家糊口,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撂荒又进一步加重了土地的盐碱化。

  盐城市亭湖区秋益家庭农场是当地的盐碱地种植大户,多年来种植作物产量较低,经济收益不高。随着当地盐碱地改良工作的不断推进,今年4月,经亭湖区科技镇长团引介,利用胡树文团队“重塑土壤团粒结构高效脱盐”技术的应用示范,当年改良当年见成效,让当地农民在盐碱地上种植大豆获得丰收。“盐碱地种植有这样的增产技术,种好盐碱地就不愁了。”秋益家庭农场主十分感慨地说。

  胡树文十几年如一日,带领着团队成员扎根盐碱地的田间地头,通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攻坚克难,探索出的这套科学高效的“重塑土壤团粒结构高效脱盐”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被由中国农学会组织、中国工程院康绍忠院士担任组长的专家组评定为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技术不仅在东北苏打型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大规模成功应用,而且在滨海盐碱地改良旱田作物增产取得新的突破,也探索出了盐碱地改良旱作技术模式,为我国大规模开发利用盐碱地带来了新的希望,让农民在盐碱地上种植农作物有更多的获得感。

  “经过前期土地改良、种植,在整个大豆生育期,改良田块里的大豆盐碱胁迫得以缓解,大豆从初期花芽分化、植株粗壮程度、叶片叶绿素含量、豆荚数量与质量、豆粒的饱满程度及抗病害能力等众多方面,全面优于对照田。值得一提的是根瘤菌数量,改良田块的大豆根瘤菌多达30多个,而对照田的大豆则基本没有根瘤菌。”胡树文在现场介绍道。

  据了解,山东省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区域,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小麦、大豆产量偏低,种植收益低。该市河口区新户镇双丰家庭农场主王甲民是盐碱地上的拓荒者,几年前他流转了3000亩盐碱地,土地表面都是白花花的,年年种子、化肥没少用,按照自己的老办法种植,有的地方苗都发不出来,小麦亩产也就50-100公斤,大豆苗情也很差,基本没收成,身陷盐碱地泥潭,年年赔本。2021年春,他采用胡树文团队的技术,改良种植了200亩小麦,平均亩产443公斤,而未改良的田块平均亩产只有152公斤,小麦增产191.4%;小麦收获后轮作大豆,200亩大豆平均亩产305公斤,对照田平均亩产82公斤,大豆增产271.9%;大豆收获后,200亩改良田块又轮作小麦,今年夏收,轮作的小麦平均亩产445公斤,对照田小麦平均亩产265公斤,增产了67.9%;小麦收获后采用了“大豆-玉米带状种植”,秋季大豆和玉米均获得了大丰收,显著好于未改良的地块。他感慨道:“种地还是要相信科学,尤其是盐碱地上种植没有过硬的技术是不行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豆 小麦 对照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