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要“授人以渔”,加强对脱贫群众茶叶种植、生猪养殖、务工就业等方面培训,让他们能够有一技之长,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其次,农民与其他主体之间,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市场不断地引导农民深度参与、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引导脱贫群众在评比学习中受教育、受启发、受激励,争当致富排头兵。
雷兆文: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贫困户“不愿脱贫”、非贫困户“不满扶贫”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现在依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道难题。如果在乡村振兴中只注重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精神上的振作,“懒汉”只会越帮越懒,乡村振兴就难以实现。为此,只有“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
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一要抓思想,二要求实际。在思想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好井冈山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乡村大讲堂、乡村振兴学院、红色讲习所向脱贫群众宣传井冈山红色历史故事,帮助促成贫困群众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我们还建立积分激励机制,鼓励群众主动参与村庄公益事业,有效提高脱贫群众的公共服务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当然,最根本的激励还是如何促进实际发展。井冈山通过强化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创建了“一领办三参与”“公司+村集体+农户”等联农带农富农模式,让脱贫群众获得股金、租金、佣金“三金”收入,而对所有脱贫劳动力,还要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修理、家政等技能培训,并积极组织引导经过培训的脱贫劳动力就业,既增加其收入,也提高了他们本身的自我发展能力。
主持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一场持久战,目前仍有不少已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同时边缘人口也仍面临致贫风险,基层在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方面有哪些好的措施?
施金通:首先,要通过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使集体经济能够覆盖到村民的应急情况,一旦村民家中遇到大病小灾等容易致贫的事件,集体经济可以提供相应帮助。其次,引导老百姓创业就业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脚踏实地,在村“两委”指导下去做,尤其谨慎选择一些风险性大的产业。遇到发展或岗位不合适、不理想的,也要及时帮助村民调整。再有,现在我们村虽然已经没有监测户了,但对于一些收入稍低于平均收入的人群,我们也要对他们的基本情况做详细记录,便于随时掌握他们的动态,帮助他们更好实现增收。
刘文红: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机构必须设置到位,在县、乡、村三级都要设置防返贫机构与专门人员,如县防返贫中心、乡镇防返贫工作站、村防返贫网格员,对可能返贫致贫人员及时研判,及时做到应纳尽纳。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户具体情况及群众现实需求,将产业就业、教育帮扶、健康帮扶、兜底保障等措施有针对性地落实到位。此外,还要通过保险为防返贫确立保障,开发设立助老安康工程险、防贫保险和智慧信息网平台“两险一网”这样的防贫保险产品,利用智慧信息网平台技术手段完成农户大数据分析比对,及时做出“高、中、低”三级智能化监测预警,有效化解各类返贫致贫风险。
主持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能光是被动地守,更多要靠发展产业、带动就业等强身健体的办法,来增强脱贫群众的发展动力和能力。在这些方面,您所在的县域或村庄有哪些典型的案例和经验分享?
施金通:十八洞村的产业发展中,乡村旅游是重点,目前旅游的项目和特色侧重于研学式的休闲旅游。一方面,十八洞村山美水美,原始的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十八溶洞、莲台山林场、黄马岩、乌龙一线天等景点,还有难得一见的苗族原生态文化资源,本就是发展休闲旅游的绝佳宝地。扶贫后的十八洞村更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文化财富,对于很多游客来说,到十八洞村游玩更重要的目的,是实地研学这里精准扶贫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做法。因此我们在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时,抓准了研学的“主心骨”,植入其他的旅游业态,比如自然风光、民宿、田园综合体等,让游客的整体体验更加丰富立体。
郭玲:咸丰基于本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气候条件,发展起以茶叶、林果、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110万亩,其中白茶产业面积已经达到14.5万亩、居全国第五位,连续3年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真正让茶叶成为了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03/339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