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需要常态化激励

零零社区网友  2022-11-03  互联网

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需要常态化激励

——对话四位脱贫地区基层干部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孟德才 刘知宜

  

  

  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需要常态化激励

  

  郭玲

  湖北省咸丰县委书记

  

  

  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需要常态化激励

  

  雷兆文

  江西省井冈山市乡村振兴局局长

  

  

  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需要常态化激励

  

  刘文红

  河北省阜平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需要常态化激励

  

  施金通

  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副镇长、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一方面要靠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等强身健体的办法,不断夯实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预防精神返贫,建立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实现发展精气神的“可持续”。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内生发展动力是什么?当前继续强调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有哪些重要意义?脱贫地区在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方面有哪些创新经验?本期对话邀请来自湖北、江西、河北、湖南四省脱贫地区的基层干部,就各地稳脱贫、强动力的治理智慧与经验展开探讨交流。

  

  内生发展动力是什么?

  

  ——其主要体现在脱贫群众对乡村振兴的参与度和认知度上,要及时了解群众的动态需求,注重对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持续性培育

  

  主持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主要指什么?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当前这一节点,继续强调要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背后有哪些重要意义?

  郭玲:内生发展动力是相对于外部动力而言的。对群众来说,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最直接的收获,也是让发展动力具有长期持续性的基础。湖北省咸丰县曾经是全域贫困地区,在精准扶贫期间,县里对263个村派出“尖刀班”1977人,170个单位驻村结对帮扶,9009名干部职工点对点逐户落实帮扶措施,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每一个参与到这场伟大奋斗中的干部群众感受都很深,贫困群众实现了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思想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稳步提升。

  刘文红:河北省阜平县是全国脱贫攻坚动员令发起的地方,在脱贫攻坚时期,我们面临很多困难,诸如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但最大的困难还是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问题。通过多年精准扶贫工作,干部群众们最终靠产业带动、劳动技能培训、榜样示范等各种措施,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如期实现高质量全面脱贫目标。

  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不是生成后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是存在反复性的,一些群众可能在摆脱贫困之前主动脱贫意识较强,有一定的干劲,但脱贫后可能会出现松劲懈怠的情况。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既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持续关注和常态化激励。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推进中,及时了解群众的动态需求,注重对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持续性培育。

  施金通:内生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脱贫群众对乡村振兴的参与度和认知度上。因此,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就是要树立提升其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工作导向。

  首要是在巩固产业方面为群众提供平台与机会,在搭建平台的基础上,遵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脱贫群众的就业与创业进行分类指导。因为每一个单独的群众个体本身具备的技能与适宜发展方向是不一样的,打铁的人不能强行去种田,必须要创造条件,创造机会让他去打铁。这就要在搭建产业平台之初,留好路径,引导老百姓有效参与到我们搭建的平台中来。另外,基层党组织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村干部与工作队在搭建平台后第一时间为老百姓做示范,老百姓在合理指导下能放心、放手去做,从而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引导、相互联动的良性过程。

  

  主持人:新时代十年,我们通过接续奋斗,完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十年来,您所在的县域或村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有哪些可喜的变化?目前群众的精神面貌如何?有哪些具体体现?

  雷兆文:在2014年初,井冈山贫困发生率高达13.8%,贫困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600元,而到了202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4551元。十年来,井冈山聚焦脱贫攻坚,实现在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带来的不只是物质的富足,群众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井冈山精神就是我们井冈山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聚焦“志智双扶”,建立能力提升长效机制,干部群众确保了精神上的“可持续”,实现了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家风与乡风的同步文明。

  郭玲:近十年来,咸丰人民实现了由极度贫困到解决温饱装满“米袋子”、再到全面小康填满“钱袋子”的“三级连跳”。县域内形成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格局,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60元。脱贫攻坚不仅使贫困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贫困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表现为群众增收致富热情高涨,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在乡村特色产业、旅游民宿等新业态,每年务工就业近9万人,广大脱贫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成了彭家沟、马倌屯等美丽乡村50余个。

  施金通:十八洞村坐落于武陵山脉中段,是湖南湘西花垣县的一个苗族村,本是因为有18个分岔的天然溶洞景观得名,但正是因为位处深山之中,交通不便,原本的十八洞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57%,村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68元,用水用电都面临困难。因为相对闭塞,村民的思想也没有开放,收入来源只有传统农业,找不到创收致富的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来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的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落地开花,村里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挨家挨户为贫困群众“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搭建平台。在精准扶贫后,十八洞村的变化可以用“破茧化蝶”来形容。现如今,村里铺了柏油路,彻底解决了交通问题。随着5G信号与互联网宽带接入,智慧农业也发展起来,村里的农家乐、养蜂和猕猴桃种植等都形成产业规模,人均收入达到了2.3万元。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村民的精神面貌上,很明显能感觉到村民从以前那种不自信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了。家乡的发展也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如今每年返乡的年轻人大约在200人,原来村庄留守、空巢等问题大为改善。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难点何在?

  

  ——既要防止物质返贫,也要着力预防精神返贫。只有“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

  

  主持人:物质脱贫后更关键的是要“精神脱贫”。您认为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内生发展动力方面,还存在哪些困难或挑战?应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郭玲: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乡村振兴建设如火如荼,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如何不断激发他们的热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结合咸丰实际来看,目前大部分群众都能够依靠勤劳的双手稳定增收致富,但仍有少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当务之急是在防止物质返贫的同时,着力预防精神返贫,确保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不落一人。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要“授人以渔”,加强对脱贫群众茶叶种植、生猪养殖、务工就业等方面培训,让他们能够有一技之长,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其次,农民与其他主体之间,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市场不断地引导农民深度参与、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引导脱贫群众在评比学习中受教育、受启发、受激励,争当致富排头兵。

  雷兆文: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贫困户“不愿脱贫”、非贫困户“不满扶贫”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现在依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道难题。如果在乡村振兴中只注重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精神上的振作,“懒汉”只会越帮越懒,乡村振兴就难以实现。为此,只有“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才能真正让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

  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一要抓思想,二要求实际。在思想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好井冈山丰富的红色资源,通过乡村大讲堂、乡村振兴学院、红色讲习所向脱贫群众宣传井冈山红色历史故事,帮助促成贫困群众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我们还建立积分激励机制,鼓励群众主动参与村庄公益事业,有效提高脱贫群众的公共服务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当然,最根本的激励还是如何促进实际发展。井冈山通过强化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创建了“一领办三参与”“公司+村集体+农户”等联农带农富农模式,让脱贫群众获得股金、租金、佣金“三金”收入,而对所有脱贫劳动力,还要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修理、家政等技能培训,并积极组织引导经过培训的脱贫劳动力就业,既增加其收入,也提高了他们本身的自我发展能力。

  

  主持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一场持久战,目前仍有不少已脱贫人口存在返贫风险,同时边缘人口也仍面临致贫风险,基层在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方面有哪些好的措施?

  施金通:首先,要通过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使集体经济能够覆盖到村民的应急情况,一旦村民家中遇到大病小灾等容易致贫的事件,集体经济可以提供相应帮助。其次,引导老百姓创业就业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脚踏实地,在村“两委”指导下去做,尤其谨慎选择一些风险性大的产业。遇到发展或岗位不合适、不理想的,也要及时帮助村民调整。再有,现在我们村虽然已经没有监测户了,但对于一些收入稍低于平均收入的人群,我们也要对他们的基本情况做详细记录,便于随时掌握他们的动态,帮助他们更好实现增收。

  刘文红: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机构必须设置到位,在县、乡、村三级都要设置防返贫机构与专门人员,如县防返贫中心、乡镇防返贫工作站、村防返贫网格员,对可能返贫致贫人员及时研判,及时做到应纳尽纳。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户具体情况及群众现实需求,将产业就业、教育帮扶、健康帮扶、兜底保障等措施有针对性地落实到位。此外,还要通过保险为防返贫确立保障,开发设立助老安康工程险、防贫保险和智慧信息网平台“两险一网”这样的防贫保险产品,利用智慧信息网平台技术手段完成农户大数据分析比对,及时做出“高、中、低”三级智能化监测预警,有效化解各类返贫致贫风险。

  

  主持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能光是被动地守,更多要靠发展产业、带动就业等强身健体的办法,来增强脱贫群众的发展动力和能力。在这些方面,您所在的县域或村庄有哪些典型的案例和经验分享?

  施金通:十八洞村的产业发展中,乡村旅游是重点,目前旅游的项目和特色侧重于研学式的休闲旅游。一方面,十八洞村山美水美,原始的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十八溶洞、莲台山林场、黄马岩、乌龙一线天等景点,还有难得一见的苗族原生态文化资源,本就是发展休闲旅游的绝佳宝地。扶贫后的十八洞村更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文化财富,对于很多游客来说,到十八洞村游玩更重要的目的,是实地研学这里精准扶贫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做法。因此我们在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时,抓准了研学的“主心骨”,植入其他的旅游业态,比如自然风光、民宿、田园综合体等,让游客的整体体验更加丰富立体。

  郭玲:咸丰基于本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气候条件,发展起以茶叶、林果、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110万亩,其中白茶产业面积已经达到14.5万亩、居全国第五位,连续3年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真正让茶叶成为了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

  咸丰的茶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培育、科技引领、高价值定位、品牌定位与利益联结机制六个方面的合力。咸丰以高标准建设基地,建设200公里富硒茶叶走廊、7个重点茶叶乡镇和62个重点茶叶村,绿色有机认证超过10万亩。同时培育发展了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04家,并与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茶叶所开展技术合作,建起标准化、智能化、精深化生产线。打下了好的生产基础后,关键还要为产品找准定位,打响咸丰茶的品牌,咸丰区域公用品牌“唐崖茶”多次参与全国农交会、茶博会等展销活动,并斩获金奖、畅销奖,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

  

  怎样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需要下好党建引领“先手棋”,用好产业支撑“关键招”,打好融合治理“组合拳”。只有一家一户发展好了,家家户户才会形成联动效益,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主持人:勤劳致富、自强不息,历来是乡村的传统美德,是乡民精神的真实写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不断加强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增强村庄内生发展动力?

  刘文红:在加强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增强村庄内生发展动力方面,我们主要推行了以下措施:一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农村要想持续发展,还是得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党支部书记擂台赛,以打擂找不足,以打擂促提升,在全县干部群众面前展示党支部书记精神面貌,激发工作热情,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时细化党员积分制管理,建立党员纪实台账,打造了示范带动、奖优罚劣、动态管理新平台,提升了党员队伍的整体活力。二是加强群众教育。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持续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设立志气榜、光荣榜,评选党员致富带头人、阜平好人等,用榜样力量激发脱贫群众树立信心、激昂斗志。三是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公益。引导热心群众参与脱贫攻坚义务解说、义务普法、参加老区义警“蓝马甲”行动等,激发群众主动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热情,持续保持热爱生活、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动力。五是种植“感恩林”专属果园,给予景区旅游、酒店住宿等优惠,感恩在阜平挂职、驻村、帮扶的干部、教师、医生、部队人员及其他突出贡献人士,也时刻提醒广大阜平干部群众,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感谢党,永远感谢所有支持过阜平的各界人士。

  雷兆文:刚才我们谈到,要加强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促进脱贫群众进一步精神脱贫,必须要坚持“志智双扶”,培育群众的主体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在产业发展、进城务工、自主创业、义务教育等方面的扶持,消除思想上、能力上、世代传递上的贫困。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引导,形成积极的社会风气。井冈山作为革命老区,坚定不移、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力量源自历史传承,这是人民群众宝贵的财富,我们以“红色讲习所”“乡村大讲堂”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集市街头,向广大群众宣讲井冈山精神,让群众从井冈山精神中汲取力量,增强思想自信。宣传与引导还需要好的典型,我们通过推行“三会两榜”激励机制,选树典型,示范带动,安排致富带头人、脱贫典型巡回宣讲,用切实的案例、真实的故事唤醒贫困群众主动作为、自主脱贫意识。

  

  主持人:您在工作中是否看到或听到一些农民群众通过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增收致富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雷兆文:井冈山在实现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的征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自力更生的脱贫典范,比如,神山村的贫困户彭夏英,最早她经历了丈夫重病、自己摔伤、房屋被冲垮等重重变故而致贫,“脱贫”对当时的彭夏英一家来说,是最渴望的事。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神山村考察时,来到彭夏英家,共商脱贫攻坚之策。自彭夏英一家确定了发展方向后,她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竹制品,还以资金、土地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当年收入就达到10万元,她主动申请退出了低保户和贫困户,还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2018年,她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荣誉称号。

  从她的经验来看,无论是脱贫致富还是乡村振兴,农民作为发展的主体,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为此,就要找准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村“两委”一方面要加强宣传,鼓励、引导农户发展,及时给出合理建议,另一方面,要搭建好平台,统筹资源,为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机会。一家一户发展好了,家家户户才会形成联动效益,为乡村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内生发展动力。

  郭玲:在我看到或听到的故事中,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是咸丰县唐崖镇彭家沟村。这个村曾经是一个偏远落后的“穷山村”,产业基础弱、环境脏乱差、邻里纠纷多,村里发展一度看不到希望。近年来,该村通过党支部带领、党员带头、乡贤带动,着力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发展起150栋恩施黑猪养殖圈舍、2500亩白柚基地,“一黑一白”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如今,彭家沟村家家有产业、户户建庭院,农户收入超20万元的达112户,超50万元的达76户,超100万元的达41户,黑猪、白柚主导产业产值破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4万元,连续6年无矛盾纠纷、治安案件、信访事件发生,先后荣获“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省村级集体经济进步村”等荣誉,成为全省知名的“富裕村”。我每次到村里,都能从村民一张张淳朴的笑脸上感受到信心、力量和希望。

  通过彭家沟村的蜕变故事,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我有以下启发:一是必须下好党建引领“先手棋”,着力提升组织力。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做好乡村工作的关键,不断增强党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真正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必须用好产业支撑“关键招”,着力提升竞争力。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商则商的原则,大力发展村级主导产业,形成“一村一品”,让乡村发展更可持续。三是必须打好融合治理“组合拳”,着力提升凝聚力。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主持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内生发展动力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一方面,要强化产业引领,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增收平台和机会,不断完善农民与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脱贫群众分享更多的增值收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化“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引导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更新观念,实现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积极转变,进一步坚定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和信心。感谢四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

  (感谢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王磊、王艳、李杰、莫志超对本文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系农民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致电010-84395265或回复微信公众号“农民日报 ID:farmersdaily”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如有侵权,本报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03/339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