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一粒粟”
——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农技研究员章彦俊“非洲种谷”纪实
周海丽 孙作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杰
2021年,章彦俊(左二)在布基纳法索赛格雷示范农场的谷子收割现场,展示丰收成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搞农业,就要到大田里去,到最贫困的地方去,那里更需要我们。”
日前,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农技研究员章彦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以食为天,通过自己的工作,努力解决广大群众的吃饭问题,就是农技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从1997年开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到多次“援非种谷”,26年来章彦俊心系“张杂谷”,在西非、东非3个国家推广种植杂交谷子,为帮助解决非洲人民的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小种子,大作为;解民困,聚人心。”时任中国驻布基纳法索大使李健曾高度赞扬杂交谷子援助项目,他表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非洲国家减少贫困、提高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着力点。”
亩产创下全国纪录
“出生在农村,学的是农学,我喜欢和农民打交道。”章彦俊说,他1966年出生在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后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84年考上了张家口大学的农学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1997年调到了当地农业部门,三年后被任命为下花园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谷子也称粟,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播种面积为世界最大。章彦俊说,谷子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尤其是2000年前后,张家口市农科院研究出“张杂谷1号”,使当地谷子亩产增长了30%以上,突破了每亩600公斤。
“‘张杂谷’非常适宜当地土壤、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是冀西北农业增效的重要作物。”下花园属山区半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土生土长的章彦俊一直在研究思考“农民种啥挣钱”问题。他说,“张杂谷”根系发达,具有节水、高产和耐极端土壤等优点,“是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首选作物,应当引导鼓励广大农民种植。”
“过去,乡亲们都种玉米,一季收入1000块钱左右。在章站长指导下,大家开始种植谷子,亩收入达3000多块钱,收益是原来的3倍!”段家堡村支部书记宋有回忆说,当年章彦俊带着谷种和“明白纸”,经常骑着摩托车往返于田间,来到村里手把手教村民种植“张杂谷”,让农民尝到了种谷的甜头,谷子去壳后的小米每斤卖5块多钱,比种其他农作物利润更高。
2007年秋天,下花园区武家庄村320亩杂交谷子平均亩产达到680公斤,农民武尚金种植的“张杂谷5号”谷子创出了亩产810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2012年,下花园区种植“张杂谷”面积达2.2万亩,张家口市推广面积达20余万亩。
“张杂谷”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肯定,决定全球推广张家口杂交谷子。2013年9月,有着丰富种谷经验的章彦俊成为该市第二批派往尼日利亚推广种植“张杂谷”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开启了为期9年的援非种谷工作。
远渡重洋非洲种谷
“彦俊的任务比较重,要筛选当地适应性品种,并制定‘张杂谷’在非洲种植推广的技术流程和发展路径。”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介绍,章彦俊既有理论修养又有实践经验,是持续推广“张杂谷”最合适的人选。
在尼日利亚凯比州瓦瑞镇农场,章彦俊克服了语言、饮食、没电、没网络等困难,坚持和同事一起,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开始翻土、施肥、灌溉,调查研究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把带去的18个“张杂谷”品种进行试种,及时记录生长数据。半年后的第二季,再从试种品种里筛选更加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品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01/339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