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过海“一粒粟”
——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农技研究员章彦俊“非洲种谷”纪实
周海丽 孙作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杰
2021年,章彦俊(左二)在布基纳法索赛格雷示范农场的谷子收割现场,展示丰收成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搞农业,就要到大田里去,到最贫困的地方去,那里更需要我们。”
日前,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农技研究员章彦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以食为天,通过自己的工作,努力解决广大群众的吃饭问题,就是农技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从1997年开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到多次“援非种谷”,26年来章彦俊心系“张杂谷”,在西非、东非3个国家推广种植杂交谷子,为帮助解决非洲人民的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
“小种子,大作为;解民困,聚人心。”时任中国驻布基纳法索大使李健曾高度赞扬杂交谷子援助项目,他表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非洲国家减少贫困、提高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着力点。”
亩产创下全国纪录
“出生在农村,学的是农学,我喜欢和农民打交道。”章彦俊说,他1966年出生在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后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84年考上了张家口大学的农学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教师,1997年调到了当地农业部门,三年后被任命为下花园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谷子也称粟,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播种面积为世界最大。章彦俊说,谷子耐旱、耐瘠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尤其是2000年前后,张家口市农科院研究出“张杂谷1号”,使当地谷子亩产增长了30%以上,突破了每亩600公斤。
“‘张杂谷’非常适宜当地土壤、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是冀西北农业增效的重要作物。”下花园属山区半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土生土长的章彦俊一直在研究思考“农民种啥挣钱”问题。他说,“张杂谷”根系发达,具有节水、高产和耐极端土壤等优点,“是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首选作物,应当引导鼓励广大农民种植。”
“过去,乡亲们都种玉米,一季收入1000块钱左右。在章站长指导下,大家开始种植谷子,亩收入达3000多块钱,收益是原来的3倍!”段家堡村支部书记宋有回忆说,当年章彦俊带着谷种和“明白纸”,经常骑着摩托车往返于田间,来到村里手把手教村民种植“张杂谷”,让农民尝到了种谷的甜头,谷子去壳后的小米每斤卖5块多钱,比种其他农作物利润更高。
2007年秋天,下花园区武家庄村320亩杂交谷子平均亩产达到680公斤,农民武尚金种植的“张杂谷5号”谷子创出了亩产810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2012年,下花园区种植“张杂谷”面积达2.2万亩,张家口市推广面积达20余万亩。
“张杂谷”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肯定,决定全球推广张家口杂交谷子。2013年9月,有着丰富种谷经验的章彦俊成为该市第二批派往尼日利亚推广种植“张杂谷”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开启了为期9年的援非种谷工作。
远渡重洋非洲种谷
“彦俊的任务比较重,要筛选当地适应性品种,并制定‘张杂谷’在非洲种植推广的技术流程和发展路径。”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介绍,章彦俊既有理论修养又有实践经验,是持续推广“张杂谷”最合适的人选。
在尼日利亚凯比州瓦瑞镇农场,章彦俊克服了语言、饮食、没电、没网络等困难,坚持和同事一起,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开始翻土、施肥、灌溉,调查研究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把带去的18个“张杂谷”品种进行试种,及时记录生长数据。半年后的第二季,再从试种品种里筛选更加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品种。
针对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章彦俊及同事根据其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采用不同的农业用水方式,培训引导农民保护耕地,实施秸秆还田、休耕压青等技术,向当地农民和农场雇员讲解现代农业技术、庄稼病虫害防护等措施。同时,加强与当地农业科研机构联系与合作,共同开发优良品种培育和先进栽培种植技术推广,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在尼日利亚的4年里,章彦俊逐步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种植结构,逐步实现瓦瑞镇农场由粮食生产向种子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手把手地教农民杂交谷子的种植及管理,实现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农场提供种子、化肥及技术,全程监督种子生产过程,按高于市场价格的20%-30%回收,从而形成种子生产与市场流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他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6个谷子品种,从中选育出3个较好的品种,亩产由原来200斤提升至350斤,被当地农业部门誉为“救命的黄金”。
“我要把技术留给非洲大地,让中国谷子在更加广阔的大地上茁壮成长。”章彦俊说,他每天坚持记日记、学英语,不仅让杂交谷子在当地高产、稳产,还重点推广小米的食用方法,把小米做成主食,用实际行动解决更多人的温饱问题。
9年援非矢志不渝
2017年夏,章彦俊收到埃塞俄比亚南方州农业厅副厅长戈尔马尼发来的援埃邀请函,被诚恳的语言深深打动,他决定去埃塞俄比亚主持谷子援助工作,开启了第二次援非之旅。
随后,章彦俊团队在阿尔巴门奇到阿达玛之间400公里的高速公路沿线上,选定了5个示范种植基地,为便于管理他经常居住在基地里。
当年12月,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张涛、河北省农科院研究员贾银锁一行,考查章彦俊团队种谷情况并实地测产,得出亩产318公斤的好收成。
“通过种谷,我娶上了媳妇,翻盖了家里的房子。”从试验示范到高产创建,再到较大面积示范推广,章彦俊团队不断取得成功,农场雇员沃克靠种谷子过上了富裕生活。周边农民看到了成熟的谷子,陆续上门请教种植技术,他们都得到耐心帮助和指导。在章彦俊团队帮助下,当地在种植1.7万亩谷子的基础上,制订继续推广20万亩的种植目标。
在埃塞俄比亚农民熟练掌握种谷技术后,章彦俊谢绝了戈尔马尼的再三挽留,毅然赶赴非洲更加贫困、更加需要解决温饱问题的撒哈拉沙漠南缘布基纳法索,他在这里建立起7个谷子种植示范农场,开展“谷子+豆子”套种技术。
“良种须辅以良法才能获得更大的增产潜力。”章彦俊说,他们科研团队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迎来了一茬又一茬的谷子丰收。2021年,赛格雷示范农场谷子亩产达228公斤,是当地粟类作物平均产量的3倍,两年来累计为当地增产粮食约20万吨。对此,布基纳法索农业及农业水利治理部秘书长琼比亚诺赞誉说:“学习改良品种生产技术,对我们提高小米作物产量,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我在积极争取,努力再次援非种谷。”为期三年的“援布基纳法索小米种植示范技术援助项目”已经结束,章彦俊返回了国内岗位。援非种谷9年来,章彦俊就像“张杂谷”一样,不管土地多么坚硬、贫瘠,他依然矢志不渝,攻坚克难,将根深深地扎进大地,将杂交谷子种植技术传播到非洲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