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守住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中的四条底线


4.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应守住“社会安全”底线

提升农民参与程度。在农用地权属调整、居民点迁并等涉及农民利益的整治环节中,尊重农民利益诉求,形成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局面,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坚持政府在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应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制度,积极引导、规范社会资本参与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畅通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收益渠道,防范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


二、助力四个建设

1.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应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推动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通过优化国土空间,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等载体建设,为现代农业要素在城乡之间、乡村与乡村之间自由流动、重组创造条件,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围绕重点农业产业链,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持续做大做强“荆楚粮油”等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价值链。

助力现代制造业发展。围绕县城或建制镇有关汽车、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建筑、纺织等产业的零配件生产基地或工业园区,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2.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应助力“双循环格局”构建

全面促进“农业国内大循环”。通过农用地综合整治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农产品供给种类,提高农产品供应质量;大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在更高层面上实现“农业国内大循环”。加快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和修复,提升农村生态宜居性和农村休闲旅游的吸引力;加强农村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国内大循环、农村循环奠定基础;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打通农村循环的堵点,弥补农村循环的短板。

努力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利用农业科技优势、资金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探索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以弥补国内供应不足;同时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国家解决粮食问题,为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作出农业领域的贡献。

3.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应助力“强县工程”建设

根据人口增减和产业发展情况对县城进行科学分类,提炼出不同类型县城人口增减和产业发展的内在机制,明确县城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实施县城低效建设用地片区化综合整治,在县城打造新型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教育培训服务园区、文化旅游服务园区等各具特色的新发展格局示范区,进而带动周边乡村共同发展。

4.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应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要注重将当地优秀文化与重点农业产业链相结合,使当地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产生“文化增值”的效果。修建村史馆、农史馆、文化墙、纪念碑等公共设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发挥村民的文化创造力,尊重乡村文化能人与本土文化队伍,发挥其乡村文化振兴“主力军”作用。(课题组成员: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杨钢桥;副教授 赵微;讲师 杨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生态保护 定位 农民利益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