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从两间泥屋到二层小楼

  倪淑珍,今年75岁,白家楼人。1961年初中毕业,1966年入党,曾当过妇女队长、村会计。她说:“党叫我干啥我就干啥,没拖过后腿。”

  1959-1961年,国家连续3年农业歉收,国家遭受经济困难,倪淑珍响应国家号召下放回农村。

  1967年,媒人帮倪淑珍介绍了个对象。“我对象是北京国棉三厂工人。搞对象那会儿,他特帅,就是头发稀,老家河北的。刚开始我也不愿意,但媒人多次劝我,让我要先维持这个家。”倪淑珍说,“我和他认识几个月后,就结婚了。他那时每月挣40多块钱,给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

  “结婚时,啥都没有。我们村的人把我送到他老家——河北河涧,他骑着自行车把我接回了家。因无婚房,我俩就在招待所住了1个月。”

  “后来,我俩搬回到白家楼,租房住,每月3块钱。我娘家有房,但我没去,我怕与哥嫂闹别扭。婚后,我生了仨儿子。”

  “我们想,租房不是长久之计,得有自己的窝。干活之余,就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烂瓦捡回来。1970年,我们开沟挖槽、和泥砌墙,盖了两间房。”

  “不幸的是,我爸爸病逝了。1976年,我爸爸给我们留下960块钱的欠账,那时候960块钱可是个大数目,我和哥哥每人还480元。我们每月靠40多块钱,养活5口人,日子过得紧巴。我是个好强的人。为了尽快还账,我借了12家,一家20块钱,先还240元,转过年又借12家,又还了240元。”倪淑珍说。

  改革开放后,倪淑珍不仅还清了账,还有些节余,1980年又接了一间房,变成3间。1985年,单起一处盖了4间。1989年,又把老妈的4间老房翻建了。

  2007年以后,倪淑珍家发生根本变化。村里搞新农村建设,实行原房改建。竣工后,倪淑珍家抓阄抓了3栋小楼,仨儿子一人一栋,每栋小楼前有10平方米小院,留村民打造庭院绿化美景,种植蔬菜、果树、花卉等。

  2018年,高井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倪淑珍家的小楼外立面更换了防火保温板,塑钢门窗换成了隔音、防尘的断桥铝门窗,房屋墙面粉饰一新,乳白立面、咖色线条,时尚漂亮。屋内天然气、网络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住着很舒适。

  如今,倪淑珍家不仅实现了厕所革命,而且还进行了雨污分流、垃圾分类。“原来,我们羡慕城里住上楼房的,现在反过来了,亲朋好友来做客都羡慕我们,都说我们白家楼很美,像个花园似的,鸟语花香。”倪淑珍说。

  “我这一辈子,磕磕绊绊挺不容易的。现在我们不仅居住环境变好了,而且福利也很多,每月我和老伴不仅能领到7000多块钱,而且逢年过节的,村里还发点过节费。”倪淑珍说,“我觉得挺幸福的,感觉党就在身边。”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马丽英,今年80岁,白家楼人。“70年来,高井村从‘一穷二白’起步,发展成为北京最美的乡村,我是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马丽英说。

  “农民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低,不仅仅是因为收入低,更重要的是因为生活环境差。要想整治好农村人居环境,绝非易事。”马丽英说,“我印象最深的,还是2004年和2005年。因为流动人口的事儿就在这两年里顶头冒尖儿,因为新一届的党总支、村委会是这时候走马上任的。”

  马丽英回忆说,2004年的白家楼,有一条青年沟,一里多地长,把白家楼一劈两半。成千上万的外地人在村里生活,两边的住家户什么都往沟里倒,排水沟成了臭水沟。“我原来住的房子,一年到头都不能开门不能开窗户,既便这样,还熏得人喘不过气来。夏天,苍蝇扎堆,黑糊糊一片,居然能把窗户给你糊上。”

  “那会儿我就说,谁要是能把咱白家楼给治理干净了,谁就是菩萨观世音,我就天天给他磕头上香。”马丽英说,“共产党圆了我的梦。”

  马丽英说,一上任,庄虔春书记就带着年轻村干部天天往白家楼跑,夜里十一二点了,还见他们在臭水沟边巡逻。后来,便开始对青年沟进行治理,臭水沟盖上了水泥板,修了垃圾站,村子干净了,还绿化了,没了沟的隔离,两边的住户一下子近乎了,经常凑到一块下棋聊天儿,打架干仗的事也少多了。

  “就冲着村领导给白家楼治臭水沟这件事,我们也得帮着他们分担点事儿。”马丽英说,“2004年12月,我和几位老伙伴发起成立了‘老年志愿者协会’。到2006年初,这支志愿者队伍已有177人,年龄最大的84岁。他们义务地打扫卫生,维护治安,扶助孤寡老人和贫困户,劝解家庭或邻里纠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绿化 新农村建设 人居环境 绿化面积
上一篇 : 大事记
下一篇 :大事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