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洁美乡村入画来

网友投稿  2019-09-25  互联网

  

  

  

  

  鸟瞰白家楼新貌。资料图

  

  

  

  

  白家楼新貌。

  70年,分量有多重?

  一个村庄,见证了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深刻变迁;

  一户家庭,实现了从蓬门荜户到二层小楼的涅槃;

  一位老人,亲历了村民精神面貌改变的精彩瞬间;

  70年,芳华璀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70年,高井发生了巨变。凡是我们出彩的时候,都是和时代同频共振走在前列的时候,真是印证了那句话:听党话跟党走没错。”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乡高井村党总支书记庄虔春说。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

  庄虔春,今年58岁,是高井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说,高井村地处城乡接合部,下辖4个自然村(高井村、兴隆庄、太平庄、白家楼村),是北京最美的乡村。其中白家楼是4个自然村中唯一一个完整的自然村。

  新中国成立后,高井村是有名的穷村、乱村。改革开放后,高井村创办了传媒产业园区,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但因流动人口多,人居环境脏乱差。

  庄虔春说,2005年正月初五,有一个企业由于私搭乱建,发生了火灾。大火从早晨6点多钟一直烧到了晚上7点多,27辆消防车没有扑灭,直到烧没了,才算完事儿。幸亏这个企业是在村边上,如果要在村中间,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白家楼有1100多人,流动人口高达4万人。村里有条胡同,几乎被违建占严实了,连个消防车都开不进去。冬天用的电褥子、烧水用的热得快,非常危险。如果上下水堵了,你都没法修,你要修就得拆房,安全隐患特别大。”

  “我们决定清理私搭乱建。巧合的是,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感觉这是改变高井面貌的一个重大机遇。”庄虔春说。

  2007年初,高井村结合中央和北京市的有关政策,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对白家楼进行旧村改造。其后抽调专人组成开发办,负责开展新农村原房改建工作。

  首先是拆除了5.2万平方米的低级次产业用地。在此基础上,高井村组织实施了新居的统一规划、设计、监理、招标和施工。2008年7月底,新居建成并通过验收。2010年底,按照宅基地对等置换原则,为白家楼村民置换了新居。

  原房改建后,白家楼实现了质的飞跃:首先是街道整齐了,无私搭乱建,减少了安全隐患;其次是增加了绿化面积,生态环境改善;三是环保节能,大市政设施配套齐全,水电路气讯都通了,实现了人文、宜居的居住环境;四是成立了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实现了大物业化的封闭式管理模式。

  新时代以来,高井村紧跟时代步伐,注重整体环境的建设和提升,不仅整治好村庄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而且还对灌田绿地进行升级改造。村子东北角一处占地1.7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基地完成疏解,“变身”银杏园,村民们亲手栽下了3000多棵银杏树。“未来,我们村内的景观效果将得到很大提升,居民生活环境将更加宜居,我们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绿水青山。”庄虔春说。

  从2016年起,高井村实施了“明星楼院”评比计划,每月检查3次,将白家楼小区环境最整洁、最和谐的家庭评选为“明星楼院”,年底为这些家庭挂牌并发放奖励。“环境的改变最终一定会带来人的提升。”庄虔春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高井村而言,又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2018年,高井村作为朝阳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首批十个示范村之一,市区各级拨付资金9000余万元对高井美丽乡村进行提档升级。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高井村打造了生态绿地、幸福新景、时代先锋、美丽乡愁、织梦白楼等5大景观,通过雕塑、铺装、绿化、景观小品,提升环境品质,锻造北京乡村地标形象。目前,白家楼村总绿化面积456亩,绿化率达51%。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庄虔春说,“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建成工程就万事大吉了,关键要建好管护运行长效机制,真正让老百姓长受益。现在咱们村的管护,一个是靠集体经济发展来维护,再一个就是靠村民自治章程。”

  比如说垃圾分类管理,遵循垃圾不落地原则,每日分3次定时定点由专业的清运人员收运;遛犬时养犬人需要携带宠物粪便袋或垃圾袋,宠物在小区公共区域内排泄的粪便,养犬人应立即清除并做好妥善处置。通过这些章程来约束村民,慢慢地让爱护环境成为村民的一种自觉行动。

  

  从两间泥屋到二层小楼

  倪淑珍,今年75岁,白家楼人。1961年初中毕业,1966年入党,曾当过妇女队长、村会计。她说:“党叫我干啥我就干啥,没拖过后腿。”

  1959-1961年,国家连续3年农业歉收,国家遭受经济困难,倪淑珍响应国家号召下放回农村。

  1967年,媒人帮倪淑珍介绍了个对象。“我对象是北京国棉三厂工人。搞对象那会儿,他特帅,就是头发稀,老家河北的。刚开始我也不愿意,但媒人多次劝我,让我要先维持这个家。”倪淑珍说,“我和他认识几个月后,就结婚了。他那时每月挣40多块钱,给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

  “结婚时,啥都没有。我们村的人把我送到他老家——河北河涧,他骑着自行车把我接回了家。因无婚房,我俩就在招待所住了1个月。”

  “后来,我俩搬回到白家楼,租房住,每月3块钱。我娘家有房,但我没去,我怕与哥嫂闹别扭。婚后,我生了仨儿子。”

  “我们想,租房不是长久之计,得有自己的窝。干活之余,就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烂瓦捡回来。1970年,我们开沟挖槽、和泥砌墙,盖了两间房。”

  “不幸的是,我爸爸病逝了。1976年,我爸爸给我们留下960块钱的欠账,那时候960块钱可是个大数目,我和哥哥每人还480元。我们每月靠40多块钱,养活5口人,日子过得紧巴。我是个好强的人。为了尽快还账,我借了12家,一家20块钱,先还240元,转过年又借12家,又还了240元。”倪淑珍说。

  改革开放后,倪淑珍不仅还清了账,还有些节余,1980年又接了一间房,变成3间。1985年,单起一处盖了4间。1989年,又把老妈的4间老房翻建了。

  2007年以后,倪淑珍家发生根本变化。村里搞新农村建设,实行原房改建。竣工后,倪淑珍家抓阄抓了3栋小楼,仨儿子一人一栋,每栋小楼前有10平方米小院,留村民打造庭院绿化美景,种植蔬菜、果树、花卉等。

  2018年,高井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倪淑珍家的小楼外立面更换了防火保温板,塑钢门窗换成了隔音、防尘的断桥铝门窗,房屋墙面粉饰一新,乳白立面、咖色线条,时尚漂亮。屋内天然气、网络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住着很舒适。

  如今,倪淑珍家不仅实现了厕所革命,而且还进行了雨污分流、垃圾分类。“原来,我们羡慕城里住上楼房的,现在反过来了,亲朋好友来做客都羡慕我们,都说我们白家楼很美,像个花园似的,鸟语花香。”倪淑珍说。

  “我这一辈子,磕磕绊绊挺不容易的。现在我们不仅居住环境变好了,而且福利也很多,每月我和老伴不仅能领到7000多块钱,而且逢年过节的,村里还发点过节费。”倪淑珍说,“我觉得挺幸福的,感觉党就在身边。”

  

  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马丽英,今年80岁,白家楼人。“70年来,高井村从‘一穷二白’起步,发展成为北京最美的乡村,我是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马丽英说。

  “农民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低,不仅仅是因为收入低,更重要的是因为生活环境差。要想整治好农村人居环境,绝非易事。”马丽英说,“我印象最深的,还是2004年和2005年。因为流动人口的事儿就在这两年里顶头冒尖儿,因为新一届的党总支、村委会是这时候走马上任的。”

  马丽英回忆说,2004年的白家楼,有一条青年沟,一里多地长,把白家楼一劈两半。成千上万的外地人在村里生活,两边的住家户什么都往沟里倒,排水沟成了臭水沟。“我原来住的房子,一年到头都不能开门不能开窗户,既便这样,还熏得人喘不过气来。夏天,苍蝇扎堆,黑糊糊一片,居然能把窗户给你糊上。”

  “那会儿我就说,谁要是能把咱白家楼给治理干净了,谁就是菩萨观世音,我就天天给他磕头上香。”马丽英说,“共产党圆了我的梦。”

  马丽英说,一上任,庄虔春书记就带着年轻村干部天天往白家楼跑,夜里十一二点了,还见他们在臭水沟边巡逻。后来,便开始对青年沟进行治理,臭水沟盖上了水泥板,修了垃圾站,村子干净了,还绿化了,没了沟的隔离,两边的住户一下子近乎了,经常凑到一块下棋聊天儿,打架干仗的事也少多了。

  “就冲着村领导给白家楼治臭水沟这件事,我们也得帮着他们分担点事儿。”马丽英说,“2004年12月,我和几位老伙伴发起成立了‘老年志愿者协会’。到2006年初,这支志愿者队伍已有177人,年龄最大的84岁。他们义务地打扫卫生,维护治安,扶助孤寡老人和贫困户,劝解家庭或邻里纠纷。”

  经过多年环境整治,白家楼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得到全面提升,每家每户都住上了小楼。很多人家把一层留作自己住,二层出租,家庭收入有了保障。村里年轻人都实现了就业,收入也不错。然而好景不长,始料未及的问题出现了:物质生活提高了,但人的精神世界却空虚了。于是,不少年轻人经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打牌喝酒。村民们经常会为了蝇头小利,闹得邻里不睦。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如何让淳朴的民风、道德的力量重回百姓生活?成为高井村的‘头等’大事。”马丽英说。

  后来,高井村成立了“道德讲堂”。马丽英说,“道德讲堂”与传统道德文化有关,不仅有劝善词和行重德礼,还有“送吉祥”环节,通过发放《道德经》等经典图书或者印有道德名言的笔记本等方式,进一步传播经典、弘扬传统。

  “村民是‘道德讲堂’的主角,都是身边人讲身边事,这也是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儿。现在听的人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老年人,还有年轻人和孩子。”马丽英说,“‘道德讲堂’就是一个静心、洗心、养心的心灵驿站。”

  除了“道德讲堂”外,高井村还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抓手,解决“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的问题。比如镌刻家风墙,1000多个家风家训为村民相互学习、相互鞭策提供精神宝库,大大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儿。

  ……

  70年风雨兼程,70年峥嵘岁月。高井村从人居环境脏乱差到生态宜居,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示范村,从村容村貌到精神面貌……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乡土面貌不断更新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温度。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25/20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