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光山县南向店乡蔡中村顺和合作社社员正捕鱼供应市场,一派人欢鱼跃的丰收景象。谢万柏 摄
水草丰美的藏北牧场。资料图
红烧肉、清蒸鱼、西红柿牛腩,今天这样一顿家常饭,70年前我国老百姓想都不敢想。别说吃肉,那时候,填饱肚皮都是奢望,鸡蛋要用粮票换,猪肉专挑肥的买,市场上少有鱼和虾;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肉类供应逐渐充足,海鲜仍很少见,几块钱一斤的虾不是普通人家说买就能买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品种渐渐丰富,肉、禽、蛋、水产摆上了货架,要是家里来客人,桌子上鸡鸭鱼肉都少不了;
进入新时代,猪肉要有机的,鸡蛋要富硒的,鱼虾要深海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吃不到……
从“吃肉等过节”到“猪粮安天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畜牧业、渔业发展突飞猛进,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肉蛋奶供应从严重匮乏到供应充足,人民群众从没肉吃到有肉吃,从吃得安全到特色多样,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跨过“不够吃”这道坎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底子薄弱,物资短缺,供不应求,生活必需品都是统购统销、按人头分配。“吃饭要粮票,买肉要肉票,这些票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一种购物凭证,想要买东西,钱和票缺一不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的农民收藏家石吉祥家里有大大小小很多本册子,里面收藏了从1956年—1988年各个时期的粮票、油票、肉票、鸡蛋票等。他介绍,“当时每人每月分到的粮票是27斤,油的话只有二三两,肉票更少,一人一年吃不到一斤肉,所以有了肉票也不舍得用,就攒着过年打打牙祭。”
“现在生活好了,想吃啥吃啥,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石吉祥感慨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畜禽水产品供应总体不足。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原畜牧水产局局长王富林回忆,1949年到1955年,在党中央工作组的带领下,博野县确定了“以牧促农,农牧结合”和“猪多、肥多、粮多”的发展道路,牲畜开始自繁、自养,但主要用于农业生产。“1950到1965年,渔业的生产、加工、科研等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随着‘四大家鱼’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水产养殖业开始起步,成为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唐启升介绍说,尽管这一阶段渔业开始起步,产量大幅提高,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深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大牲畜、生猪等传统养殖业发展迅猛,畜禽规模养殖场开始出现,扭转了畜产品短缺的局面;而随着落实水面使用权、全国主要渔区掀起了水域滩涂确权发证热潮,群众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综合发力下,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全国主要畜产品、水产品总产量持续稳居世界第一,城乡居民“吃肉难”“吃鱼难”问题得到解决。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养殖成为发展方向,规模养殖取代传统的小农户分散养殖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肉类生产供应的主体。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饮食营养方面的变迁,我想到了一句话:吃肉多了,吃粮少了。”中国营养学会原副理事长赵法伋曾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上海居民的膳食结构变迁及其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上海居民的膳食结构在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中期的大约35年间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特点是“粮食消费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成倍增长”。赵法伋介绍,膳食结构的变迁给居民健康带来了很多好处,主要表现在膳食质量的改善,特别是膳食蛋白质质量的改善。这对降低营养缺乏病,促进居民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1952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仅有339万吨,1990年我国肉类产量达到2857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我国猪牛羊肉总产量增加到6523万吨,比1952年增长18.3倍,年均增长4.6%;
禽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全国禽蛋产量达3128万吨,比1982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6.9%;
2018年全国牛奶产量3075万吨,比1980年增长25.9倍,年均增长9.1%;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25/20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