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农村情况纷繁复杂,只有扎实深入调研,考虑农村实际,注重及时总结调整,才能让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珠联璧合,让政策创意无缝对接农户,让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公布,全国已有43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占全部贫困县的52.4%,贫困县摘帽进程过半,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步伐加快。与此同时,随着脱贫工作进入深水区和关键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密集出现,在这个时点,有必要对扶贫工作进行整体优化升级,以确保打好接下来的战役,最终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自2012年以来,我国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连续6年平均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成效显著。尤其是2015年脱贫攻坚立下军令状以来,各级各部门更是把扶贫工作当作政治任务来抓,数百万第一书记、扶贫干部、基层干部长期奋战在农村一线,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全面推进。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矛盾和现象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有:一些地方存在“过度帮扶”和扶贫政策“福利化”倾向,部分贫困户主动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存在明显的“等靠要”思想;不少非贫困户心生攀比,心理失衡,对扶贫工作不理解、不支持,造成某种程度上的民意对立;个别地方在满意度测评时,存在“死搬硬套式”考核,致使考核测评走了样,挫伤了帮扶责任人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任何事情的推进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脱贫攻坚这样的巨大工程,在进程过半的紧要关头,矛盾爆发、问题频现,这都属正常现象,正好给这项工作敲了钟、提了醒。
从推进阶段来看,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脱贫攻坚战刚打响时,主要矛盾在于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制定制度方案、确定帮扶举措,随着扶贫工作深入,有能力有条件脱贫的都脱贫了,相对容易脱贫的都脱贫了,剩下的都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主要矛盾自然会相应发生转变。
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一些扶贫项目和举措的潜在隐患和弊病不是一开始就会显现,而是在进行当中逐步暴露,比如有的脱贫项目实施结果未必与政府初衷和农户愿望完全吻合,有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在操作时会发生一定的偏差和错位等。
从扶贫各方心态来看,置身脱贫攻坚战中的各方心态也在不断改变,少数贫困户滋生出“我穷理所应当享受帮扶”的落后心态,躺在救助温床上不愿脱贫摘帽;一些处于贫困边缘的非贫困户面对扶贫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均衡,在对比刺激中不断产生排斥心理甚至心生怨怼;基层扶贫干部面对领导压、群众盼、部门监管等多重压力,在遭遇农户不理解、考核不客观、努力得不到认可时,难免会产生思想波动和消极情绪。这些苗头和倾向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历史的辩证,正体现在人们对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之中。就脱贫攻坚而言,既定目标、方向乃至路径早已明确,但是方式、方法及举措则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和情况变化相应调整。船到中流流更急,不能固守刻舟求剑思维,一个办法用到底,要摸清基层真实情况,针对矛盾和问题及时总结梳理,拿出管用的化解之策,就能让脱贫攻坚下半程走得更为顺畅。如同行军打仗,关键阶段要根据战情战事,不断调整战术;就像体育比赛,中场休息时也要商量下半程的攻守策略。在脱贫攻坚进行到攻城拔寨的当下,越是任务重、时间紧,越要少走弯路、减少成本,善用扶贫资源,提高扶贫效率和效果。如果不及时总结,不进行相应调整,矛盾和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会愈加激化,最终要花费更多成本去解决。
当前,各地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适当全面地回顾、倾听扶贫工作各方的意见建议,正视矛盾和挑战,拉出问题单子,找出共性和个性,理清极端情况及特殊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考核体系该健全就健全,扶贫方式该完善就完善,脱贫举措该优化就优化。比如,在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时,满意度只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辅助手段,应把贫困户脱贫成效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和考核主要内容,而不应在“满意度”上过度伤脑筋、做文章;在扶贫方式上,应该强调公开公正透明,更加注重开展思想工作,注重提升农民的发展致富内生动力,口袋扶贫的同时要注重脑袋扶贫,等等。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农村情况纷繁复杂,只有扎实深入调研,考虑农村实际,注重及时总结调整,才能让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珠联璧合,让政策创意无缝对接农户,让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7-10/199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