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我国重点流域实现休禁渔制度全覆盖


  长江流域禁捕将分类分阶段推行刀鱼、凤尾鱼、大闸蟹停发专项许可

  长江是我国第一长河,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分布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24种,长江特有鱼类177种,所以长江也被誉为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和经济鱼类的原种基地。为保护这些珍稀物种资源,我国先后在长江流域建立了332处水生生物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是长江水生生物赖以生存和稳定繁衍的根据地和大本营。

  于康震表示,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的规定,保护区内不应有影响保护区功能的人类开发活动。此次国家通过补偿制度引导渔民退捕后,保护区可以达到应有的保护状态,而且今后将永久全面禁捕。在保护区以外的水域,要实行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相统一的管理制度。渔业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根据专家测算,长江鱼类繁殖周期约为3年左右,如果实施10年禁捕,可使多数鱼类完成三个世代的繁殖周期,能够从根本上遏制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的趋势。因此,国家决定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保护区以外的水域,暂定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关于长江刀鱼为何会从专项捕捞转为全面实施禁捕的问题时,马毅介绍说,刀鲚(即刀鱼)、凤鲚(即凤尾鱼)、中华绒螯蟹(即大闸蟹),都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经济物种。2003年长江流域开始实行禁渔期制度,农业农村部决定在禁渔期间对上述三个物种的捕捞实行专项管理。可以说,专项捕捞制度是长江禁渔期制度的一项配套措施,对促进长江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受水域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长江刀鲚、凤鲚、中华绒螯蟹等特许捕捞物种的竞争性捕捞影响,上述资源已经严重地过度捕捞,资源显著衰退,捕捞产量骤减。每年清明节前后,“天价刀鱼”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恰恰说明刀鲚、凤鲚和中华绒螯蟹的开发利用量已经超过了物种资源的承载量,相关的专项捕捞制度亟需调整完善。

  据介绍,近期农业农村部经过科学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从专项捕捞管理、渔业资源保护和长江生态系统修复等角度综合考虑,发布了《关于调整长江流域专项捕捞管理制度的通告》,决定从今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凤鲚和中华绒螯蟹的专项捕捞许可证,这也是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的政策需要。未来,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治理改善和禁捕效果的逐步呈现,长江的渔业资源也将在一定时期后实现恢复性增长,届时将根据资源状况和监测情况采取禁渔区、禁渔期、专项特许捕捞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好长江渔业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化利用。

  千方百计确保渔民合法权益多措并举力促禁渔期制度落实

  在回答如何有效保障长江禁捕涉及渔民合法权益的问题时,于康震指出,长江的渔业资源曾极为丰富,上世纪50年代长江渔业年捕捞量达45万吨,占全国淡水捕捞总产量的60%。近年来,受到高强度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下降到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年捕捞量仍不足10万吨。部分渔民为了生计开始竭泽而渔,进一步破坏了长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最终形成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地悲剧和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

  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就是要在一段时间内从根本上停止捕捞利用,缓解长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危机,为今后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长江渔业资源奠定基础。为进一步保障渔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禁捕方案中明确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渔民利益作为一条基本原则,科学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要求省级人民政府承担禁捕工作的主体责任,统筹各方力量,完善工作机制,衔接相关政策,整合相关资金,协调推进禁捕工作。

  退捕渔民临时生活补助、社会保障、职业技能培训等相关工作,主要由各地结合现有政策资金渠道来解决,采取资金补助、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创业支持、社会保障等多种措施。中央财政采取一次性补助与过渡性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地禁捕工作给予适当支持,同时做好退捕渔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各项政策的落实。总目标是积极稳妥的引导退捕渔民转岗就业创业,有效保障就业困难渔民的基本生计,确保退捕渔民转得出、稳得住、能小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鱼类 刀鲚 总结 自然保护区
下一篇 :标题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