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中国粮食稳定发展道路的中原实践


  “厚积薄发,十年磨剑。”省农业厅负责人说,“近年来,河南的育种力量越来越强,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现在河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作物育种大省和供种大省,其中优质小麦和优质玉米的供种量居全国第一位,不仅满足了自身需要,还把良种种在了山东、江苏、四川、安徽、湖北、河北、陕西等省的土地上。”

  7月3日,在鹤壁市农科院,记者见到了我国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冬去春来,南繁北育,面前的这位古稀老人在河南和海南玉米繁育基地之间往返了40多年,把全部热情都倾注在育种事业上。

  一提起玉米,程相文便兴奋不已。在宽敞现代的成果展厅,他给记者介绍了豫玉11号、浚单18、浚单20、浚单29等近年来通过国审、省审的“明星”品种。这些玉米被摆放在一个个“大金碗”中,在灯光的映照下,闪耀着黄金的光芒。而其中最耀眼的,莫过于今年2月刚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浚单20”,这是程相文的心血之一,目前已成为黄淮海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全国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玉米品种。      

  2011年1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视察鹤壁市农科院时,专门为浚单系列玉米种子题名“永优”,勉励程相文团队培育出的种子品质永远优秀,在与外国种子的竞争中永远保持优势。

  温总理对程相文的“永优”之托,不禁让人想起河南老一代育种学家、中国玉米育种奠基人之一吴绍骙。1962年春天,周恩来总理也曾握着他的手嘱咐他“大办农业,多为祖国培育良种”。

  吴绍骙、范濂、胡廷积等老一代育种和栽培学家,给河南农业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科技基础。近年来,河南涌现出的以郭天财、许为钢、雷振生、茹振钢、堵纯信、程相文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小麦、玉米育种领军人物,正是站在前辈科学家的“肩膀”上,薪火相传,才取得今天的骄人成绩。他们将育种栽培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带动全省的农业科技人员,实现了河南由需求大省向供种大省的转变。

  除了这些“国家队”、“省级队”,中原大地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河南粮农对增产的孜孜追求,还催生出了一批“市县队”和“农民育种队”。7月5日,记者走进成立于1959年的温县农科所。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一个县竟有这么大规模的农科所;让我们更没想到的是,一个县级农科所竟有这么多科研成果。在展览大厅的墙上,记者目睹了一面浓缩了温县小麦育种半个世纪艰辛与辉煌的实物展窗,豫麦25、豫麦41、豫麦49、豫麦58、温麦18、温麦19……一株株披红的麦种嵌在墙上,不断攀升的不仅是时间的年轮,更是一百斤一百斤跃升的单产;不断变化的不仅是领军人物的名字,更是一个又一个破茧而出的新品种。这中间,温县地方和民间育种传统的浓郁氛围功不可没。

  农民育种家吕平安就在这种氛围中脱颖而出。业内人士都知道,农业育种不仅周期长,而且成功率极低,许多农业专家辛苦一辈子也没有培育出一个良种,但吕平安这个普通农民,却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搞出了名堂。经过30余载不懈追求,吕平安培育出10多个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系),累计推广面积达2.01亿亩。其中一个还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种子,孕育生命的载体。历史的土壤里,你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的容颜……”在他的科研基地,吕平安深情地望向试验田,给记者念起了他最喜欢的诗句。如今,吕平安创建的集小麦、玉米新品种培育、繁育、推广为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多个重大项目,每年能向社会提供优良品种1亿公斤。

  “目前,我们已经研发完成了足够未来8年更新换代的品种,我们有信心为河南粮食发展不断攀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许为钢说。

  目前,在河南,“国家队”、“省级队”、“市县队”和“农民育种队”各显神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民营种企成果迭出,一个学科齐全、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的农业科研体系正在形成,一大批产量高、品质好的粮食新品种被选育推广。河南全省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有力推动了粮食亩产的稳步提高。

  同是一片天,同是一块地,同是一个种,为啥产量能差很多?

  ——高产创建、成果转化、包村包乡,既抓源头、又抓中间,既抓科研产量、又抓平衡增产,推广普及工作立足解决“最后一公里”,将好技术与好品种一起集成打包送到农民手中,让农民也能种出科学家的产量,让科技对河南粮食稳定发展的作用更直接、更生动、更具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土地 小麦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