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五四
见到农业部调研组这5个年轻人,已经是他们下乡的第18天。陪同采访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侯家营子村委会主任石根小称他们为“娃娃”,而记者的第一感觉是,他们一个个举手投足中无不透露着渴望学习和探索的热情。翻看他们的民情日记,记者的眼睛湿润了,决定标题就用他们8月4日下乡第4天民情日记的原题。
这18天里,他们感觉仿佛又上了一回大学,这个大学让他们寻到了“宝”。他们帮农民摘西瓜,才知道还有“公瓜”和“母瓜”,才知道两种瓜不同的生长方式和成熟度,以及不同的口感;还有摘豆角,真正知道了“摘”与“找”的配合和窍门;还有防蚊和防晒;还有农民种瓜和卖瓜……许多的“还有”,让他们更加知道了农民的勤劳和伟大。与记者聊天,他们说的最多的话题是,这次农民当得值。石根小说,这几个“娃娃”干活像农民。
从北京到内蒙古,路途不算远,但环境却是两重天。他们选择蹲点的达拉特旗紧靠黄河,生活条件艰苦不说,还要应对蚊子侵扰。这里计算蚊子不用个,用团。这18天里,他们每人粗略计算,合计被蚊子咬了不下100次。从小生长在农村的路文彬和张志远说,没有见过内蒙古这样的蚊子。
白泥井镇镇长靳云鹏开始以为,农业部来的这几个年轻人也许就是走走“过场”。然而接下来让他有这样几个“想不到”,一是被拒绝在旗里安排食宿;二是被拒绝安排距镇政府两公里的农业观光示范园区食宿;三是坚持吃乡食堂,接待饭不吃;四是自找小旅店住宿。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这几个年轻人一到这里,劳动调研一刻也不停,他这个镇长见他们都难,最多只是在镇食堂吃饭时见一两回面。
靳云鹏对记者感叹道,这样的下乡干部我们欢迎。
记者从简报上看到,截至8月18日,他们已在白泥井镇走访了5个村,召开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不同群体人员参加的座谈会5次,走访农户36家,先后与21个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技推广人员交流,走访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11家,发放调查问卷50份,向农业部报送简报7期。
石根小对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8月9日晚上8点多,“娃娃”们非要让他讲讲当初村里为啥要上喷灌和进行土地流转的事,这一谈就谈了3个多小时,这是他从没有见过的。记者在侯家营子村见到村民杨军,他第一句话就说,我想请北京来的这几个干部吃顿饭。这个村民为什么惦记这顿饭?原来他是村里的西瓜种植大户,每年摘瓜是他最犯愁的事。那天,5个年轻人上午10点多到他的瓜地帮他摘瓜,一直干到下午两点多。媳妇回家给他们做好饭,左等右等只等来了杨军一个人,“娃娃”们帮哪家干活都没有吃村民的饭。
采访结束时,“娃娃”们说,他们还有12天就将结束此次下乡之旅。他们都希望,这样的下乡活动时间再长点就好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8-22/188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