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以智慧引领 用科技武装


  这一串串数字,印证了广西农业人自主创新、自强不息的脚步,也记录了广西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轨迹。

  管理不放松:革新传统耕作方式

  今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科技兴农,三个部分涉及农业科技,占了文件的一半篇幅。

  “没有科技武装的农业不是现代农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农业也不是现代农业。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从事农业领导工作多年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如是说。

  “种田不用耕,收薯不用挖,葡萄也撑伞,金橘要盖被……”这些过去小说里童话般的天真梦想,经过广西的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的不断探索、反复实践,一个个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成为科技兴农、助农增收威力最大的“法宝”。

  水稻免耕抛秧,是指在未经翻耕犁耙的稻田里进行水稻抛栽的保护性耕作方法。这种技术,国际上是国外先有,国内是别的省先搞,但开花结果却在广西。

  广西在汲取国内外先进免耕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系统集成,创新发展,从水稻免耕抛秧,发展到玉米免耕、冬季稻草覆盖马铃薯免耕,再拓展到中药材免耕、甘蔗和冬季桑园免耕套种马铃薯,实现了“一免带三免、三免带多免、一年三免三熟”的创新发展,成为粮作栽培中带方向性的重大技术革命。

  水稻、玉米、冬季马铃薯免耕栽培,虽然不耕或少耕,但却节本增产增效,破解了千百年农民种田受苦受累的历史大难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一经推广就显示强大生命力。

  “好简单,就是摆一摆、盖一盖、捡一捡。”在兴业县泉东村党支部书记张兰昌眼中,种免耕马铃薯是村里冬季最快乐的事了。张兰昌自个儿种了5亩地,现在,泉东村冬季免耕马铃薯已发展种植1000多亩,家家户户都种,是广西远近闻名的马铃薯“免耕村”。

  张明沛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免耕后的经济账:如果种3亩田,一亩3000斤,一斤3毛钱,除掉成本人均至少增收300元。2001年以来,广西累计推广“三免”技术面积1.2亿亩,其中水稻免耕抛秧9655万亩,玉米免耕1874万亩,冬季马铃薯免耕620多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100万吨,节本增收170多亿元。

  现在,农业部连续6年在广西召开现场会,推广广西的免耕技术,国内外专家对广西的探索赞叹不已,给予推广速度最快、实施面积最大、农民参与程度最高、技术创新最多、综合效益最好五个“全国之最”评价。

  而“三避”技术,则是广西农业的另一大创新。针对环境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制约,创新集成了农作物避暴雨大雨、避高温暴晒、避低温霜冻的“三避”技术。

  每每隆冬,在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连绵20华里的山区公路两边山岭上,5万多亩金橘树全部盖上薄膜。远远看去,非常壮观,群众笑说这是“金橘盖被”。推广了“树冠盖膜避寒”技术的金橘,可防虫、防尘、防霜和防止遇雨裂果,延长鲜果上市期60天至80天,质量、产量、售价成倍增长。

  阳朔县白沙镇蕉芭林村,金橘种植大户赖玉梅一说起金橘“树冠盖膜避寒”技术,她的话语就滔滔不绝:“‘树冠盖膜’就像给金橘穿上了‘保暖衣’,有效抵挡了冰冻灾害,里面温度适中,还不落果、不裂果,少虫害,挂果到来年清明节,味甜清香,正赶上水果淡季,价钱高出平常几倍。今年,我种植的80多亩果树,纯利润至少150万元以上。”

  近年来,阳朔金橘先后被评为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

  在广西,从隆安的万亩香蕉园到田东田阳的芒果,从灵山的早熟荔枝到全州的香梨,从兴安的葡萄到容县的沙田柚……果实都在成熟前穿上了白色“衣服”——果实专用套袋。小小的水果套袋,可使果品防病虫害、防光灼、避农药好着色,每亩增值800元至1000元。很多本是“大路货”的热带水果,一经“穿衣”长大成熟后身价大增,成为市场宠儿,被农民市民誉为“放心果”、“生态果”、“健康果”、“长命果”。

  阳伞式棚架避雨技术解决了南方不能种好葡萄的难题;遮荫育苗技术大幅度提高茶叶扦插成活率;遮荫栽培技术使野生于林荫岩洞里的名贵中药材成功进入人工栽培;地膜育苗结合地膜栽培使蔬菜能冬天露天栽培上市;从桂西北山弄的早春玉米,到沿海盛夏遮荫大棚的花卉,从桂北盖膜越冬的金橘,到桂南套袋避虫的香蕉,都充分展示了“三避”技术的巨大潜力和神奇魅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耕 水稻 马铃薯 玉米
上一篇 : 产业形态——
下一篇 :短评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