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新农合新农保增强农民幸福感


  本报记者 李丽颖

  新农合与新农保,是新世纪以来在我国农村民生领域的重要民生政策,承载亿万中国农民健康与养老的托付与期盼。

  2002年10月,中央决定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0年间,新农合制度从低水平起步,逐渐成熟和完善。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全国陆续实施新农保试点,新农保制度在探索中前行。作为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两项社会保障制度,它们与中国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密切相连,也是我国建立全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坚实基础。

  “新”字折射出制度变革

  ——公共财政向农村民生领域转移,政府担当起农民基本医疗保障和养老社会保障的重任。

  行走在各地乡村,探访农民近些年来的民生变化,有两个名词被频繁提及:新农合、新农保。与之紧密相随的,是农民开心的笑脸。

  新农合,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农合实施前,农民生病了怎么办?也许这些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能够真实反映出当时农民的医疗状态:“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救护车一响,半头牛白养;住上一次院,全年活白干”、“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

  我国农村并非一直没有医疗保障。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集体经济纷纷解体,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依托,曾经轰轰烈烈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迅速崩溃,这使得一些已被控制和消灭的传染病和地方病再次死灰复燃,医药费用不断上涨,广大农民不堪重负,看不起病的现象在农村相当普遍。

  2003年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户明显增多,农村卫生医疗的总体绩效明显降低,农民的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由上世纪70年代鼎盛时期的90%,猛降至80年代的10%以下,最低时覆盖率只有5%左右。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新农合管理中心雷敏的话也佐证了这一情况:“全区合作医疗呈现滑坡趋势,2000年,只有14个乡镇不足35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到2003年仅有4个乡镇和一个街道,不足10万人参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合作医疗”重建被提上议程。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规定“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至此,在中国农村建立一套医疗保障体制的尝试再一次起步。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

  与“老农合”最大的不同,各级政府财政在新农合资金投入中占据“大头”。专家指出,“作为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重大举措,新农合是党和政府解决农民就医难题的主要抓手。”

  与新农合类似,新农保也经历了曲折和探索。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一些地方就已经开始探索养老保险试点,俗称为“老农保”。

  关于“老农保”,有个3块钱养老金的真实故事。海南一个村干部1998年一次性交了200元养老保险费,到2009年,她年满55岁该领取养老金了,本金加上10年利息总金额是360元。老农保是按120个月(10年)计算的,两个数字相除就是一个月3块钱。“老农保”无疑是农民自己出钱保障自己,保障能力很低,吸引力差。

  正是由于制度设计、配套政策等多方面原因,“老农保”的工作基本停滞了。2009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要在中国的农村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意见要求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新农保最大的亮点是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这是公共财政对于农村养老的一个分担的开始,也被看作是具有和2006年废除农业税同样意义的举措——中国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享受到有国家财政补贴的养老生活。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相结合 总体 数据 农民人均纯收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政策回眸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