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真金白银支持农业“强筋壮骨”


  本报记者 赵经平

  2004年伊始,一份关于“三农”的“中央1号文件”正式印发,吸引了许多人关注的目光。

  这是时隔近20年后,中央1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此前,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初期,中央曾连续下发五个1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推动了农村改革前进的步伐。

  在这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农业要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当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论断被正式提出。

  “多予”、“反哺”,这是近十年来,中央对于农业问题的基本政策导向。十年间,一系列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陆续出台。国家通过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地方重农抓粮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了一套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粮食直补,开启农业补贴政策新阶段

  ——农业补贴从补贴流通环节向补贴生产环节、从补贴消费者向补贴生产者转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河南省滑县,一个在国内名头并不算响亮的地方。但说到粮食,这个县却是当仁不让的“明星县”——粮食总产20年位居全省第一,更从2003年起连续九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是全国唯一的“九连冠”。

  县农业局纪委书记郝广亮在这里主抓粮食生产十多年了。1999年,滑县的粮食产量达到99.5万吨时,郝广亮心想:产量要是能达到100万吨,就心满意足了。

  从99.5到100,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触手可及的目标。

  没想到的是,就是从接下来的年头开始,全县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下滑。到2002年,粮食总产下降到了90万吨。

  作为全国粮食的标杆县,滑县的粮食生产,其实是全国的缩影。

  但凡熟悉“三农”的人都知道,在世纪之交的时刻,我们的“三农”工作面临着怎样的情形:农业生产尤其是种粮的效益越来越低,农民纷纷进城打工,耕地大量抛荒……

  农业是共和国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2年起,在安徽省天长市、来安县,一项粮食补贴政策悄然试水——每斤粮食,国家直接补贴粮农0.055元。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笔补贴,却改变了粮食购销的大格局。

  过去,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每年也都支付大量粮食补贴,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但是,由于这种补贴的间接性,农民实际获益较少。而在安徽试点的这一政策,则绕过了粮食企业,将补贴直接发放给了生产者。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粮食直补”。

  同时,在天长和来安,政府放开了粮食收购价格和购销市场,众多个体工商户纷纷涉足粮食收购。

  有了收购主体的多元竞争,农民的优质粮食自然可以卖上更高的价格。这也倒逼原本靠拿补贴收粮食过日子的许多国有粮企加快改革,减员增效。

  这一直补政策,经过在安徽、吉林等地几年的试点之后,于2004年起在全国全面实行。当年,中央为此投入资金116亿元。

  同年,国务院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同时,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确保不出现“卖粮难”。

  两年之后,针对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中央在粮食直补之外,又拿出120亿元,建立农资涨价综合直接补贴制度,对种粮农民因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损失进行补偿。

  这两项补贴,尽管摊到每个农民头上并不算多,但随着补贴的持续增加,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安徽省阜阳市,一个有着“江淮百亿粮仓”之称的粮食大市,到去年为止已经连续四年粮食总产突破100亿斤,连续八年丰收。而这份荣耀,正是始于种粮补贴开始发放的年头。

  “前些年阜阳还有土地撂荒的现象,这几年没有了,农民把沟边地头都种满了。”阜阳市农委总农艺师杨庆芳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滑县。

  从2003年起,滑县农民就开始以“抵扣农业税”的方式,获取直补款。而当年,粮食种植面积也由2002年的218.9万亩增加到236.1万亩。2004年,滑县粮食种植面积达到243.3万亩,总产105.5万吨。在瞄准100万吨这个目标五年之后,郝广亮终于得偿所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连续 专项资金 基础设施建设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数字说话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