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依托技术设施 发展现代农业</br>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新农村建设


    (六)民族团结是大通模式的根本。

    一是把民族团结作为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常抓不懈,坚持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二是把宗教工作作为民族团结的推手,积极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和团结宗教人士,充分发挥他们促进民族团结的积极作用。同时,从财政和政策上对宗教设施和活动给予支持。三是把宗教事业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积极发展与寺院和宗教活动相关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观光活动,促进了当地的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传统的产品和产业,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和贫困农户参与到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来,重视对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发展经济的能力。

    五、大通模式的主要成效

    大通模式不仅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发展,还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促进了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设施农业亩均纯收入达到3000—8000元,是传统种植方式的3—10倍之多。设施农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2011年,大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238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6844.6元,增长23.4%,比全省平均水平4608.4元高出2236.2元,增长速度比全国11.4%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2011年全县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比是2:1,小于全国甚至发达地区的比例水平。

    (二)促进了农民素质显著提高。

    大通县为提高广大农户的农业知识、生产技能和经营理念,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田间实训10余期,接受培训的农户每年约3万人次。目前,大通县已经建立了针对农户的专业培训中心,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各类培训设施设备齐全,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大通现代农业的发展,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一个大舞台。

    (三)促进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以设施农业为载体,实现了从过去的一季生产,逐步向四季投资、四季生产、四季增收转变。一是土地产出率显著提高;二是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三是光热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四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五是农村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四)促进了农业科技迅速提升。

    大通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除大量引进优良品种外,在设施农业种植区内,先后推广应用了嫁接育苗、一氧化碳幕、遮阳网、防虫网、平衡配套施肥等新技术,并引入卷帘机、节水滴灌设备、小型喷粉器、二氧化碳发生器、植物补光灯以及其它农用机械设备,推动了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建成具有自主科技创新的大通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近7200栋,有效解决了大通深冬季节不能生产精细蔬菜的问题。

    (五)促进了农村建设进程加快。

    大通按照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原则,大力实施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中发展、土地集中经营为主的“三集中”和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对规模小、居住散、环境差、发展制约因素多的小村庄采取多村合并的搬迁模式,对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落后的贫困片区进行整体搬迁,对依山傍水、有优越地理条件的旧村,进行农村住房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利用旅游、文化、民俗资源使其成为乡村旅游整村推进村,让农民彻底摆脱了过去恶劣的生存环境。同时,依据乡村不同的条件,因村制宜,大力扶持和发展不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经济活力,奠定了物质基础,走上了“搬得出、住得稳、有产业、能致富”的发展之路。

    (六)促进了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意农业的过程中,大通县通过重点开发以老爷山花儿会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歌舞文化,以大通皮影、农民画、剪纸、刺绣为代表的绘画和造型艺术,以大通彩陶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老爷山朝山会、赛马会、纳顿节、广惠寺观经会、城隍庙会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和以回族、土族、藏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风情文化,以及四片瓦舞、回族宴席曲、安昭舞、社火、藏戏、秦腔、皮影戏、眉户、曲艺等民间、民俗表演艺术,既将地方特色文化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也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大繁荣。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设施农业 新农村建设 休闲 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