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依托技术设施 发展现代农业</br>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新农村建设


    (三)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大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将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大通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是将着力抓园区建设,形成以园区为引领的都市农业发展新模式。建成1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个主导产业示范园区和20个特色农牧业种养基地;突出发展7—8家具有大通特色的休闲、观光、创意、体验农业基地。二是抓龙头企业,在项目建设和产业集群上寻求新转变。力争到2015年实现农副产品加工产值5亿元,主要农副产品加工率达55%,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三是抓农业旅游联姻发展,积极在促进“夏都生态园”旅游品牌上寻求新突破。力争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1.63亿元,种植业产值达到10.87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10.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19元。四是抓规划先行,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新提升。三年内全面完成村级规划的编制完善工作;力争每年建成一批样板村、示范村;建设“一池三改”沼气池1.5万座,太阳灶1.5万台,生物质炉1万台。

    三、大通模式的形成条件

    大通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课题组认为,“大通模式”的形成有以下8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靠近西宁,区位优越。大通县城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是西宁市优质农牧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休闲旅游胜地、成长潜力巨大的卫星城。

    第二,立足县情,学习先进。大通在深入分析县乡资源条件、找准问题症结的基础上,从内地成功实践中借鉴适合本地具体实际的经验和做法,如山东寿光的设施农业、广西恭城的生态与观光农业等,走出了一条以设施农业为主要特色、乡镇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村落和农户有自主选择空间的发展道路。

    第三,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大通县域“四纵三横”公路交通网络格局已经形成,实现了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县城到省会西宁和曹家堡机场通过宁大铁路和宁大高速公路直达,联系邻县的县际公路网畅通快捷。县域内移动电话、互联网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先后建成的12项商贸工程,使全县商贸网络逐步完善。旅游景点较齐全,服务设施较完善。

    第四,生态良好,持续力强。大通县森林覆盖率达38.1%,居青海之首,是全省重要水源涵养基地,西宁城市用水75%以上由大通供给。生态良好、水源清洁,是大通发展的显著优势,不仅已成为大通选择发展道路的重要导向,同时也可为大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后续力。

    第五,民族和谐,社会稳定。长期以来,大通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和宗教工作,积极倡导和不断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大通各宗教、各教派相互尊重,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

    第六,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大通日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丰富;地表水系较发达、径流稳定,地下水藏量大;耕地、林地、草场面积大,土壤类型多样,经济植物资源丰富,仅中草药材就达170余种;目前初步探明矿种达31种,矿产地129处,概算矿产总储量30亿吨,潜在价值600亿元以上。除了自然资源,大通还拥有包括皮影、花儿、明长城遗址、新时期考古文化、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文化等丰富的人文资源。大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第七,沿边开放,市场广阔。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沿边开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大通和广大的西部地区与祖国内地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将更加紧密,与中亚、西亚之间的商贸往来将更加频繁。

    第八,班子团结,人民勤劳。大通县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精诚团结、勤政为民,各级干部队伍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这是大通建设发展极其重要的组织保障。而县内回、土、汉、藏、蒙古等各族人民克勤克俭、吃苦耐劳,大胆创业、厚德守法,则是大通进一步创业发展最宝贵的民心民力。

    四、大通模式的基本经验

    经过多年的实践,大通模式已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经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设施农业 新农村建设 休闲 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