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依托技术设施 发展现代农业</br>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新农村建设


    (二)以沼气种养为纽带的循环农业。

    2011年末,大通县农村户用沼气数目达2.42万座,其中完成“一池三改”沼气池2.30万座;全县21个规模养殖场建成大中型沼气池,粪便污水实现无害化处理。通过沼气与种植、养殖业的结合,有效解决了农村用能问题,改善了农村卫生状况,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三)以市场流通为导向的高效农业。

    自2008年起,大通将蔬菜等农产品销售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宣传,发展订单蔬菜,培育大通“老爷山”蔬菜品牌。2009年招商兴建了占地68亩的海发农贸市场,并制定了大通蔬菜市场销售方案,补贴购置蔬菜配送车10辆。组建大通县同益蔬菜销售协会,印制具有大通特色的蔬菜包装箱;争取专项资金300万元建设大通蔬菜配送中心。在西宁市主要社区建立100多家大通蔬菜直销店,大大拓宽了大通蔬菜的销售渠道。

    (四)以生产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业。

    按照“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总体思路,大通县将休闲农业作为大通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共建成凉州庄丰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向阳堡神农油桃果品休闲观光基地、黄西馨缘生态设施农业基地、凉州庄绿园新天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河州庄花海园艺花卉苗木观光农业示范基地等12个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基地。2011年休闲基地从业人数达675人,全县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

    (五)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创意农业。

    注重将民族风俗、风情和自然景观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大通县着力打造特色果蔬采摘节、老爷山花儿会、大通皮影、大通察汗河杜鹃花旅游节、大通县后子河清真餐饮城等一批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创意农业品牌;通过创意把民族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

    大通模式演绎了新时期中国农业、农村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运作轨迹,体现了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多元化现代农业,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创新思路,创新了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依托设施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揭示了特定条件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规律,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二、大通模式的发展历程

    回顾大通以设施农业为特色、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多元化现代农业发展和特色新农村建设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发展设施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十五”时期,全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消除贫困、富民强县,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按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相结合,以经济作物为主;大田种植和温室种植相结合,以温室种植为主”,“三增一稳”(增蔬菜、增马铃薯、增油菜、稳口粮小麦)的思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使特色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由“九五”末的49%增加到70%,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50%以上,油料总产量年均增长5.53%,蔬菜总产量年均增长16.79%,草食畜出栏率由“九五”末的51%提高到“十五”末的84%,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9%。

    (二)丰富发展内涵,促进现代农业提升。

    “十一五”时期,大通农业发展按照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和保障供给、提供休闲的总体要求,以及将大通建设成为西宁市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给基地的总目标,多措并举,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设施农业发展迅速。2005年至2010年,大通县温室建设步入了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轨道。“十一五”末,新建日光节能温室10500栋,总规模达到16990栋,生产面积达到1.8万亩,产量达到8.5万吨,产值达1.8亿元。二是农业结构调整更趋优化。种植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30万亩优质油菜产业带、10万亩优质马铃薯产业带、10万亩蔬菜产业带。畜牧业生产形成了“三区一带”的发展格局,实现畜牧业产值8.0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7.55%。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提高。全县31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7.9亿元,产品种类98个,年销售收入达4.6亿元,带动农户4万户,年户均增收1000元;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29家,注册资产总额7968.95万元,入社农户0.45万户,主要农产品总产量达37.68万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设施农业 新农村建设 休闲 蔬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