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鲁中小村奔大“道”


    本报记者 吕兵兵 于洪光

    走进山东省平阴县孝直镇孝直村,浓厚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文化苑”的牌坊开门迎客,正义厅、奉献厅分列两旁,象征孝直村文化之源的“孝侄”铜像居中而立,街心公园、文化广场相映生辉。在广场内、道路旁,名人雕像、名言警句、村庄典故、村民事迹、光辉时刻等随处可见,都在诉说着该村文化的厚重与扎实。

    “全国文明村”、“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站在孝直村的荣誉栏前,平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武善欣坦陈:孝直村的成功源于,有一个以殷景玉为首的坚强班子,连续20多年坚持“文化兴村”的基本方略,以此搭建起了有孝直村特色的民主制度、管理模式和发展平台,以“文化”为龙头,下活了村级经济、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一盘棋。

    “孝直文化”的起源和传承

    孝直村有1155户,3765口人,孝直村党委作为平阴唯一的村级党委,下辖7个党支部,党员110人。村党委书记殷景玉,今年64岁,谈起村庄选择“文化兴村”的发展方略,精神矍铄的殷景玉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孝直镇的驻地村,孝直村依托机械加工这一主导产业,2011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6亿元,村集体收入超1000万元。“这是践行‘文化兴村方略’的经济基础。”殷景玉说。

    同时,孝直村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唐代监察御史李云的墓志铭记载“维山之岗,维水之傍,翔鸾之乡,孝直其里,既孝且直,子孙其嗣,积善传芳,终天无己”。孝直村的村名,即出自忠厚耿直、孝敬老人的品质,这也是该村文化的本源和根基。

    殷景玉谈及对村子的管理,最开始是靠“人治”,靠选好村干部,通过干群大讨论的方式,引领大家干;第二阶段是“法治”,通过健全村规民约,向群众灌输正确的“是非观”;第三阶段是“德治”,立足于健全的民主管理机制,让老百姓的口碑去评判一件事情的是非功过。“这其中,文化元素作为一条主线,一直在传承。”殷景玉说。

    文化平台让群众唱主角

    曹志山,是村里出了名的“秀才”,谈起自己常年为村报写稿的经历,他说:“有了村报,俺无论反映事实还是发表意见,都能得到回应,而且,还能得到稿费和奖励。去年,单是村报就发给俺一万多元。”

    “村报,即《孝直报》,是村里搭建的文化平台之一。我举一个例子,就能说明文化平台在村级建设中的重要性。”殷景玉说。2006年初,村两委在学习“八荣八耻”时,决定针对个别村民道德滑坡等问题,开展“谁为村增光,谁为村遮光”写讲评活动。

    一纸村报作阵地,荣辱之事写出来,在一月一期的村报上,做到“好人好事随时登,坏人坏事快通报”。村办电视作舞台,荣辱感想讲出来,村里自办的电视台,让村民登上电视发表演讲,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物质奖励作激励,是非好坏评出来,村里开展了讲评稿大讨论,每年拿出6万元作为奖金,分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评判的标准就是是否敢讲真话,是否仗义执言。

    现在的孝直村村民,打开电视会看到熟悉的人在电视上发表演讲,翻开报纸会看到身边的故事印在纸上,村里的消夏晚会,坚持自办自编自演。“从1996年创办村电视台,到2006年开办村报,再到现在的文化广场建设……单是文化建设一项,村里去年的总投入就超过300万元。”殷景玉说。

    三句话诠释文化兴村大“道”

    在孝直村采访,有三句话最能说明“文化兴村”发展方略带来的积极效应。

    一句是“孝直吃香,听话沾光;投机取巧,吃亏不小。”现在的孝直村,好人好事时时传诵,坏人坏事无处藏身。在正义厅、奉献厅内,忠实地记录着为村庄发展作出过贡献的村民及事迹,在村电视台、报纸上,时时都有村里人的成长和感悟,有对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

    另一句是“有名就有利,有利就有名。”据介绍,孝直村在“五好家庭”评选中,拿出了175万元作为奖励基金,通过实名投票选出“五好家庭”后,奖金不发到村民手上,而是将其转为村办企业股份,到年底分红。现在,村里“五好家庭”奖金最多的户,每年分红达到了1万元。另外,对为村庄经济发展贡献大、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的村民,给予一定的特质奖励,最高可达10万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连续 主导产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