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破冰”探路情暖“三农”


    本报记者 杨丹丹

    江淮大地,一望无际的麦穗汇成金黄色的“浪花”徐徐轻摇,备战夏收的农民正在迎接一个丰收喜悦的季节。

    安徽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省份,拥有5000多万农业人口,6200万亩耕地,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省。在新一轮农村改革中,安徽能否再度抢占先机、改革创新,转型引领新的生产发展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安徽该如何与时俱进,迎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曙光?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出一条特色的富农强民之路?……这一系列的问号久久缠绕在决策者的脑海。

    一项具有改革意义的“破冰”之举在2009年初悄然拉开。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下文,在全省开展现代农业综合开发试点工作。创新财政支农投入方式和管理机制,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平台,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统筹。这一具有“试水”意义的建设发展方式悄无声息地拉开了安徽财政统筹资金支持“三农”工作的新格局。

    为有源头活水来——

    打造一个集纳各类创新要素的“农业改革试验特区”来尝试新的财政支农发展方式,以此来推动农业升级提档。这个想法挺好,可是建设却没有先路可循,如何解决“没钱干”,解决“怎么干”?安徽省大胆“破冰”搅活一池春水,“攥紧拳头”、打通经脉、重点倾斜向一个“篮子”投球。

    每年国家投入“三农”的资金庞大,但大多数都是“遍撒胡椒面”、各种渠道多头流通,想集中力量办大事却时常出现“有心无力”。能不能尝试搞个“特区”来创新“三农”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式?这个“特区”如何打造特色机制,调动市场杠杆,以带动农民增收以形成可持续活力?“特区”建设不搞“样板化”,要成为“百花园”,以带动江淮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这个“特区”最终还要通过机制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农村建设,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最终目标……2008年12月,一个围绕“农业改革试验特区”的全新发展思路慢慢清晰地浮出水面。这个所谓的“特区”最终被省里正式命名为“安徽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示范区”建设是一台“大戏”,唱戏需要舞台,这个舞台谁来搭?“农业综合开发局具有项目和资金统管的优势;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的地位;还有一块相对集中的能干大事的资金。有责任、有条件、有能力肩负起搭建平台的重任。财政厅决心很大,当年就投了1亿多元先行先试。”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张广寿回忆道。

    整合资金是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财政厅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优势互补、共同建设”的原则,先开展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通过与部门和地方协商,整合相关支农项目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积极与省农委、国土资源厅等部门沟通协商,达成整合项目资金合力开展示范区建设共识;指导帮助各地以示范区为平台,采取“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计其功”的方式,全面整合现有支农项目资金。

    “国家农发办规定省级可以提取科技推广资金30%统一安排省以上科技推广项目,安徽充分利用这一政策,在农发政策规定范围内向‘示范区’倾斜。”承担这项重任的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王建培介绍说,从2009年开始,3年累计安排省级科技推广资金1095万元,实施22个科技项目,全部依托省级以上农业大学和科研单位,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省级科技项目的作用,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示范区”的科技含量,同时为“示范区”和科技部门对接、合作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用一个支点撬动更多的力量源泉。农发资金做为“引子”,带动和整合农林水利、国土建设等各类涉农资金向示范区集聚。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开展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品种繁育与推广示范、特色种植与养殖以及社会化服务等,初步构建了各具优势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仅提升了示范区产业发展层次,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而且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除了利用好项目资金,安徽省还吸引支持企业入驻,激发和增强“示范区”的内在活力。截至目前,全省示范区集中农发资金20多亿元,整合涉农资金30多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50多亿元,引进185家企业投资142.5亿元。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源头的活水汩汩而来。经过近3年的建设实践,农发项目已成为“示范区”项目统筹安排的建设平台、资金协调投入的整合平台、吸引社会投入的招商平台、效益集中体现的展示平台。农业综合开发以其自身的优势,在整合资金,放大效益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综合开发 土地 农民增收 发展现代农业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