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农民工画像前驻足观看。
(卢旭 摄)
本报记者 程天赐
中国画家“为农民工塑像”,170余件农民工题材国画作品亮相国博。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承办的大型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展“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览将持续至6月2日。
此次展览系文化部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艺术家们以主题创作的形式,切实践行《讲话》精神,积极响应中宣部“走、转、改”的要求,“到群众中去”、“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写生时墨汁冻出冰碴儿
为了给农民工“塑像”,今年初,著名画家孔维克转了山东省济南市周边的几个工地,最终选定的对象,是一位建筑材料的库管员,因为他帮工地运料间隙抽烟休息的瞬间,打动了画家。“他叫荆长干,来自山东的建筑之乡桓台县田庄镇关家村。像他的邻居伙伴一样,他在10年前背上行囊来到了我生活的济南。”孔维克回忆,自己上前和他拉起家常,并提出要为他写生,“我想着力表现他在疲惫中喘息的那个瞬间。通过荆长干抽烟的一个动作和坚毅的眼神展示出一个城市建设者、体力劳动者的身姿。”
写生时,画家顶着北风,在6尺生宣纸上放笔直取,尽管有两个学生扶着画架和宣纸,但画纸还是被嗖嗖的北风刮裂了几处,墨汁在盘子里冻得尽是碎冰碴儿,在画衣服和面部时受到这些碎冰粒的阻力,不想却为画面平添了几分生涩。“在冰冻中我几次几乎握不住笔,可看到工地上忙忙碌碌的一个个身影,我突然体悟到自己的舒适生活来自于这些普通建设者一砖一瓦的艰辛。”
画家韩学中是开车偶然转到京郊房山区一个别墅区的建筑工地上,找到自己想要画的人物的。那天傍晚,来自江苏的王来顺和马艳荣夫妻俩正要从建筑工地回去,韩学中用手中的相机将他们的笑容定格下来,并最终形成画作《同在蓝天下——相依》。夫妻两人眼睛眯成一条缝,幸福和甜蜜写在脸上。“人在异乡为异客,可只要两个人相爱,就不会感到孤独。”这是韩学中在绘制这幅作品时,内心深处最大的感受。
“去看看画得像不像咱!”
连日来,国家博物馆展厅内,熙来攘往的人流中不时看到农民工朋友的身影。30岁的黄立坤来自安徽淮北农村,到北京打工已有近五年,只回家过了一次春节,目前在一家艺术品安装公司干活。他告诉记者,午间休息来这里转转,“主要想看看他们画得像不像咱。”他最喜欢驻足观看那些描绘“回家”的场面,不论是画家巴云杰的《千里万里心里梦里》,还是许俊的《腊月回家的路》,都让他有种想家的冲动。他说,最让他感动的还是杨晓刚画的《留守家园》。画面上,农家大院里两位老人在交谈,小孙子趴在低矮的石头面上写家庭作业。“有时候就觉得自己照顾孩子太少了,苦了远在家乡的父母。”
据了解,本次画展不仅得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田黎明、冯远、刘大为、杨晓阳、何家英等国内知名艺术家的鼎力支持,全国各地的150多位老、中、青画家也积极参与其中。艺术家们以强烈的使命感和充沛的创作激情,围绕主题进行生活体验和艺术创作。作品在主题与形象、技巧与手法等方面各有特色,生动刻画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农民工群体形象和精神面貌。展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26/18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