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消除金融空白乡镇需社会合力


    莫开伟 熊建军

    年初,银监会公布,到2011年底,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已从2009年10月工作启动时的2945个减少到1696个;实现乡镇机构和服务双覆盖的省份(含计划单列市)从工作启动时的9个增加到24个。从以上数据看,银行监管部门和银行机构在推动这项普惠式金融服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农村金融服务“空心化”局面正在发生改变。但仍有1696个金融机构和服务空白乡镇,2012底要完成这项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笔者认为,消除农村金融空白乡镇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仅靠银行部门单枪匹马难以如期完成任务;而要加快消除农村金融空白乡镇步伐,应达成“五种共识”、疏通“五条管道”、形成“五种推力”,方能如期达到目标:

    各级政府与银行部门达成“形势共识”,疏通“政策管道”,形成制度推力造成农村金融空白乡镇既有金融业市场化、企业化经营因素,也有金融改革制度安排缺位的因素。因此,各级政府与银行机构应达成一种形势共识:只有消除农村金融空白乡镇,消除社会贫富悬殊,才能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和银行机构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疏通“政策管道”,即面对金融空白乡镇地区经济不发达、金融总量小的现状,实行财政激励政策,对在空白乡镇设立金融机构的经营亏损进行补贴,对空白乡镇金融机构经营税费实行减免优惠,对金融空白乡镇银行机构代办各种惠农政策性业务进行适当经营代办费补贴,对涉及“三农”信贷项目由财政进行适当贴息等等,以减轻承担金融空白乡镇恢复任务银行机构负担,如前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别承担955个(重新设立机构)和449个(不设机构增加设施),贡献度分别为76%和63%,下一步面临的压力会更大。要永久消除金融空白乡镇,必须要有这样强大的政策推力才能最终奏效。

    银行监管当局与银行机构达成“行动共识”,疏通“绿色管道”,形成金融推力银行监管当局与银行机构在消除金融空白乡镇问题上,加强协作与沟通,做到“多和风细雨,少行政压制;多政策沟通,少监管制裁;多启方式提醒,少家长式训诫。”;做到相互传递好政策信号,形成行动共识:即使双方都能深刻领会消除金融空白乡镇的重要意义,增强银行机构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同时各银行机构协调行动,凡涉及消除金融空白乡镇工作,特事特办,在机构筹建、审批等方面简化手续和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银行机构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达成“发展共识”,疏通“利益管道”,形成部门推力银行监管部门、银行机构增强消除金融空白乡镇工作的主动性,积极和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特别是县乡党委政府多沟通,使银政双方达成发展共识,真正理解经济活金融才能活、经济与金融的“鱼水关系”,明白地方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和行动的“互利性”,从而有效调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消除金融空白乡镇工作重视。

    银行机构与农村居民达成“互信共识”,疏通“惠农管道”,形成民众推力加快农村金融空白乡镇机构恢复,是国家惠农政策的最好体现;而要推动这项工作离不开广大农民的信任和支持。为此,银行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金融空白乡镇农村居民金融意识,争取农民兄弟对银行部门设立机构在用地、存款、贷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提高村民诚信观念。力争在新的金融机构恢复成立后,农民到本地存款增强资金实力,到本地贷款发展农村企业和生产,提高金融空白乡镇自我造血机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金融部门努力改善服务,真正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改观。

    金融改革与农村改革达成“同步共识”,疏通“发展管道”,形成改革推力对目前尚不具备设立标准化网点条件的少数乡镇,除在不断优化多种形式的简易便民服务上努力外,对已经实现机构网点和服务覆盖的乡镇,继续在服务深度、广度、密度上作文章、下功夫,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在解决农村金融空白乡镇问题上,应跳出现有思维定势,在改革中寻找出路:一方面对经济总量小、银行实在不能设立机构的乡镇,可通过设立农村资金互助性、降低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激活农村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为配合金融改革,在继续撤乡并镇基础上,允许并鼓励农民自然村组集中合并,重新形成农村居民生活区域和经济区域,为构筑农村金融和经济重心创造条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数据 加大宣传 可持续发展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