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胜阻
当前大量的中小企业不仅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高税费、高成本的“四大困境”,而且在用工上也出现“三大难题”,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用不起人,“招工难”、“用工贵”、“短工化”三种现象并存。企业用工上的“三难”反映出当前教育与经济需求严重不匹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呼唤教育大改革。当前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严重,成为困扰企业转型升级的“拦路虎”。
一是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新生代员工频繁换岗,出现严重“短工化”趋向。企业用工面临“三难”: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用不起人,企业不仅招工难和用工贵,而且新生代工人过客心态严重,没有归宿感,流失率极高,出现普遍“短工化”趋势。有调查表明:80后农民工一份工作的持续时间只有1.5年,而90后农民工一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只有0.9年,甚至有的人一年三换,与老一代农民工一份工作持续4.2年相比大大缩短。另一项调查显示:工业制造、商业服务、技术开发三个行业,员工平均流失率高达28.9%。“短工化”使企业用工环境十分不稳定,职工“旅行”式的“游击”变动,受不到稳定的职业训练和技能提升,造成企业和职工“双输”。在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严重短缺的同时,有“一纸文凭”的大学生却供大于求。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匹配,出现了“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矛盾。
二是产业升级需要的爱岗敬业、“会动手”的人严重短缺和“眼高手低”、“会动脑”的人大量过剩并存,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缺乏,一方面“有人无事做”,另一方面新兴岗位“有事无人做”。有的企业百人竞一岗、千人争一职,而有的企业又门庭冷落,无人问津。有职业习惯、职业纪律和职业技能的有操作能力“会动手”的人严重短缺,而大量不愿到生产一线只愿坐办公室的“眼高手低”的“会动脑”的人又严重过剩,一些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如果说教育培养10名科学家、1名工程师和几名技工,那么实际上市场经济需要的却是100名技工、10名工程师和1名科学家。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严重不匹配。
三是供求失衡导致学历与薪酬水平“倒挂”,高学历者高知低就,待遇低于低学历者,引发“才贱伤教”。学历教育程度与薪酬待遇成反比现象开始出现,一个“一技之长”的木工月薪一万元难招到人;而“一纸文凭”的大学生求职难,有女硕士自开八百元月薪难谋职。统计表明,每年城镇实际能够安排的劳动力约1200万,有近1千万人安排不了就业。同时,2011年大学生失业率为17.5%,2012年预计将有100万以上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这种“倒挂”导致了类似“谷贱伤农”的“才贱伤教”局面,引发新一轮的读书无用思潮。
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亟需教育结构调整和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与经济需求相匹配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为此,教育要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的转变。
从只注意满足考生上学的“中间需求”向满足毕业生就业的“最终需求”的目标规划转变
现在一些高校超常规进行规模扩张,追求“万人大学、千亩校园”,不注意学生未来的就业;只注重大规模的招生收费,忽视毕业生就业难,导致学生“进口”痛快、“出口”痛苦。未来,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为社会提供有效人力资源为目的,以保证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和顺利就业为办学宗旨,把满足毕业生就业的“最终需求”作为目标。要大力改变专业设置雷同太多,同质化严重而造成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的局面。
从只重课堂教学的关门办学向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开放式的办学机制转变
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调整课程比例,适当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手段,强化技能训练;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课堂实验、案例分析、基地实习等形式结合起来。教材、教学、教师“三教”要以市场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的标准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改革内容枯燥空洞、实际用处不大的“太空课”。
从过分追求高学历、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重知识、轻实践,盲目地追求“高、大、全”的办学模式向多形式、多层次和多规格教育体系转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22/183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