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典型风采
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民日报社合办
本报记者 沈建华
中国的村落经济和村治文明,是一个受到世界关注的经济社会现象。
如果制作一幅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名村版图,你就会看到名噪一时与倏忽消失的此消彼长,似乎也呈现出一个名村发展周期律。
然而,在曾以“七战七捷”闻名世界的苏中地区,有个村却硬是要打破这个周期律。上世纪90年代就是全国名村的兴化市戴南镇董北村,在大大的辉煌,重重地跌倒之后,痛定思痛,苦寻科学和谐持续发展之路,终于又重回中国名村版图的突出位置,给人带来的思考和启发,比他们自己收获的更多——
重视民生与发展经济,孰轻孰重?挫折中寻知:不可偏废,要良性互动
像许多从贫穷落后走向兴旺发达的村落一样,改革开放后的机遇,加上村党组织一班人的异常艰辛奋斗,上世纪90年代,董北村就由“书记剩下个戳子,会计剩下个桌子,集体剩下个壳子”的偏僻穷村,一跃而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的富裕村。
村子有钱了,有名了,干部来观摩,领导来视察的多了。县领导来,市领导去,省里、部里领导让村党委书记张文德去美国学习。通过30天的参观,张文德产生了新想法,要让董北村农民过上比美国农民还要好的日子。
首先投入2000万元办教育,兴建正规的小学和幼儿园。又用2800万元投建了农民疗养院。
尽管当时董北村经济实力雄厚,但5000多万元先后投入到全村社会福利事业以后,家底虚空了,村办兴龙公司总欠债达到6274万元。公司和村干部到街上招待客人,餐馆都要现金结账,不敢欠账给董北村。
村民们说:“打鸣的‘公鸡’好看不下蛋。”过去就眼红董北村的人则嘲笑说:“董北村好面子饿肚子了!”雪上加霜的是,银行不但不敢再借贷款给董北村,还紧着逼债,2002年到2003年,张文德作为法人代表应诉了八个债务官司……
更让人头疼的是农民疗养院招来的50多名护士,穿着白大褂,集体上访到镇到县到市要欠资。泰州信访局、市委先后打来电话,把张文德和镇长叫到泰州。让人查张文德有没有经济问题,有,就地带走;没有,护士欠资村干部分期偿还。
村主任张明荣,对此记忆犹新:“那天下午5点多钟,我才到市信访室大厅外,就让那群妇女把我从车里拉出来,揪我,掐我,膀子、后背都掐青了……”
那份折腾,那份难堪,那份屈辱,让张文德恨不得去投河。更给张文德以沉重打击的是,在这艰难的关键时刻,不仅群众心散,9个村党委委员,先后有6个辞职。第七个是村党委副书记、村办公司副董事长蒋东华,他没忍心走……
那天夜晚,在流经戴南镇和董北村的盐靖河边,踯躅沉思的张文德想到了绝处。他想不通,发展经济就是为了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有什么错吗?为什么得不到理解,受到这么多打击?
张文德和村主任张明荣、蒋东华等一班人,开始了深入的交心剖析。反思挫折,他们得出一个清醒的认识:重视民生也要量力而行,没有经济发展的基础,民生的画饼也吃不长久;重视民生与发展经济,必须要实现良性互动。
面对这片烈士洒过鲜血的土地和期盼着村党组织再振士气民风的农民群众,张文德和他的党员伙伴们,发出铮铮誓言:“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三年后,夺回泰州第一村!”
重整旗鼓,从头再来。张文德和村党委一班人,重又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更加艰辛的三年,兑现了他们的誓言:董北村重新跃居泰州市“全面小康十强村”之首。2010年,全村集体纯收入1100万元,集体净资产6500万元。
经济发展了,改善民生有基础,有气魄了:污水处理厂、农民广场、农贸市场、滨河公园……全村500多幢别墅,整齐、新颖、别致。供排水、绿化、亮化、保洁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09/183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