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好路子强经济
康平县委书记王一兵说,他作为康平县后进村整顿转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整顿转化工作中从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入手,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动他们谋求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村,坚持富民强村并举,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一村一业”,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持续增加收入。
康平县北四家子乡程家村原来发展思路不清晰,没有主导产业,人们的思想守旧,仍然以传统的玉米种植为主,靠天吃饭的经营模式裹足不前。全市后进村整顿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经过县乡两级帮扶,增强了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
程家村村支书王军告诉记者:“我村充分利用现有的优惠政策,多方争取确立为养猪专业村,全村生猪养殖超百头的已超过70户,全村生猪存栏达到1.2万头。种植业以设施农业温室大棚为主,新建两个棚菜小区共计100栋大棚,农民增收格局初步形成。”
辽中县城郊乡卡北村村支书刘伟是从外面招聘过来的,他刚来时村部是“有炕不能坐,有灯点不亮,有喇叭不响,有电话不能打(欠话费)”。卡北村因为靠近辽河岸边,地下水位低,容易涝。他想发展棚菜提高村民的收入,搞普通大棚不行,刘伟领着村干部到外面考察后,先期试验了两个棚,成功越冬后,决定在村里建设全部是钢筋骨架的大棚。
搞设施农业相当难,村民手里缺资金,贷款也要等到建好后才能贷,有些村民还不理解。刘伟克服种种困难,求关系、找路子,自己先到外面赊料建好了30栋大棚。邢春江原来是村里最穷的人家,扣上棚后走上致富之路,他特意买烟送给刘伟表示他的感谢之情:“我们盼着来了你这一位好书记,刘书记你可别走了啊。”如今卡北村还要加大发展棚菜力度,让更多的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
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村有86个,占后进村总数的72%。各村按照产业兴村、富民强村的目标要求,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理清发展思路,确立主导产业,制订发展规划,并积极争取上级党委和包村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整顿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后进村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0个,新发展设施农业3.2万亩,新建大棚2170栋,新建畜牧小区44个,有力地推进了“一村一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记者手记:后进村整顿转化工作最主要的任务是推动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在转化整顿中,沈阳市以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为重点,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坚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抓住后进村的自身优势,理清发展思路,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引导村干部党员带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结好对子强民生
4月26日,记者来到沈阳市原来后进村之一的苏家屯区白清街道和顺堡村采访,支书孙国波对记者说:“我们村经济底子薄,三个自然村居住分散,去年与区统战部结成帮扶对子后,他们帮我们重新做了规划,利用我们村山林多的优势,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在区统战部有关部门协调下,帮我们村修了1.7公里的柏油路。现在正在进行自来水改造,正常一户要花300元,统战部协调扶持每户只要150元,全村百姓都受益能吃上放心水。”
孙国波说在区统战部的帮扶下,他们去年从山东引进芦花鸡养殖项目,一只能卖到130元,纯利润50元,效益很好。为引领更多的村民致富,利用村民家家有山林的优势,可以散养芦花鸡,现在村里已成立沈阳市和顺生态养殖合作社,在村里建起芦花鸡生态养殖基地,目前存栏2000只芦花鸡。
深井子街道国公寨村是浑南新区唯一的一个后进村。浑南新区举全区之力综合给力帮扶,全区17个部门帮扶一个后进村,区水利局列支30万元资金帮助村里翻修了9.6公里的两条主干道,区城管局帮助村里新建垃圾集中处理站,区民政局帮助村里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民文化广场。国公寨村党支部书记张军说:“如今国公寨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新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也开始树立起来,从一个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的后进村变为班子团结、民心思定的和谐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5-07/183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