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艳涛 冯克) 4月21日,“2012中国农村经济论坛”在重庆举行,与会领导和专家围绕“深化城乡统筹,强化科技支撑,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为我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建言献策、贡献智慧。
与会专家指出,2011年底,我国按居住地统计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标志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总体上开始转型。今后谁来种地、农村如何建设、农民如何进城、乡村如何治理等已成为关乎全局、影响深远、亟待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专家认为,解决这些难题关键是要加快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制度、生产扶持方式、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创新;切实搞好规划引领,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推进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城镇化,认真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促进和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尊重和保护农民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加强村班子建设,充分体现村民意志,着力强化农村社区服务。
与会专家提出,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使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另一方面,要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让绝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在就业居住地稳定下来,融入城市;让留在农村的人口安居乐业,做到进城和留乡各得其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今后5~10年是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如何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与会专家非常关注的话题。专家指出,必须抓紧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放在农业科技创新的首位;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创新一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深化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的界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与工资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在资金安排上向国家和省级院所倾斜,向高新技术前沿性研究领域倾斜。
与会专家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紧紧围绕农民主体特别是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小康这个核心来思考。在继续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以农民为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使组织起来的农民真正成为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业主的带动作用,引进企业关键是要“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而不是“代替”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要对农民形成带动效应,而不是形成挤出效应。
本次论坛由农业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政策顾问团共同主办。重庆市长黄奇帆与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分别致辞和演讲。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政策顾问团团长万宝瑞,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分别主持论坛。论坛上,中财办副主任、中农办副主任唐仁健,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刘志澄,陕西省委常委、副省长江泽林,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等中央有关部委和省市的领导围绕论坛主题发表演讲。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4-23/182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