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品种要晚抽薹,夏天的品种要抗热、耐雨水,秋天的品种要抗病、耐储存、耐运输,不同季节对大白菜品种的要求各不相同。要把大白菜育种真正搞好,那就要搞系列配套。”徐家炳的一席话道出了课题组近年来主要的研究工作。
一直以来,白菜育种是“十年磨一剑”。自1995年起,课题组采用先进育种技术,使育种时间由过去的10年左右缩短到4~6年,全面提升了育种效率。近年来,课题组一方面做品种的周年供应,从过去只是根据华北地区地理特点做冬储大白菜品种选育,向进行不同季节的品种配套培育转变;另一方面丰富产品类型,从过去培育单一类型品种,向培育不同产品类型的品种转变。
目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培育的大白菜品种依然占据着北京地区80%的市场份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2%~15%。1997年以来培育出的“北京新三号”和“京秋3号”大白菜品种,由于具有抗多种病害、高产、优质、商品性好、耐储运的突出优良特性,成为北京、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主栽大白菜品种,更是满足大白菜北菜南运需求的唯一品种。
近十年来,团队培育的一大批优质、多抗、丰产,早、中、晚熟配套等系列大白菜品种,不但能满足北京老百姓的需求,也辐射到全国。据统计,育成品种的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000万亩,获直接经济效益(种子销售产值)2.24亿元。
培育专用品种,让大白菜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时值春耕,种子代理商雷瑞军今年又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购买了3万斤的白菜种子。他告诉记者:“10年来,我每年都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进种子,每年推广10多万亩,基本覆盖了北京各个郊区县,品质好,收益高,农民也都爱种。”
北京市通州区马驹桥镇小杜社村菜农李淑英,回顾自家的5亩大白菜:“我们北京人爱吃大白菜,去年我种的‘新三号’白菜增产了,效益不错,我今年还要继续种。”
“我们育种工作者,一要为种植者想,要育出满足生产需要的品种;二要为消费者想,育出好吃又好看、满足不同口味消费者的品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白菜育种课题组的余阳俊研究员告诉记者,作为国内最早选育娃娃菜品种的团队,2007年,“京春娃2号”品种的问世,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按照一亩地1万棵娃娃菜算,每棵批发价售卖5毛钱,农民每亩地至少能挣5000元。
从1972年到2012年,经过40年的奋斗,如今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白菜育种课题组,已经成为了全国顶尖的白菜育种团队,育成审定的大白菜品种40多个,种子畅销全国,大白菜和小白菜育种水平及其产业化规模居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种子销售量突破70万斤,销售额突破2800万元,国内同行业产业化规模第一。白菜育种课题组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部、市级以上奖励12项。
“如今,人们更加追求白菜的品质、口感,这也要求我们的育种目标要与时俱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张凤兰表示,今后,研究团队一方面要坚持做抗病育种工作,因为病原菌的不断变化,抗病品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研究者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白菜品种的专用化,即要让品种的使用更专业,如大棚用品种和露地用品种就要有所区别,南方、北方使用的品种要求不一样,高海拔高原(高山)蔬菜基地要使用专用品种,还有满足不同消费习惯的娃娃菜专用品种和苗用白菜(快菜)专用品种等,从而实现专业化生产需要。
作为课题组第三任主持人,张凤兰从事了20多年的白菜育种工作,她认为,育种工作需要慎之又慎,她说:“种子是特殊商品,本身并不值钱,一袋50克的白菜种子就可以种一亩地。可一旦这50克种子种下去,出现了问题,至少会造成1000元钱以上损失。好与差的品种光看种子本身看不出差别,只有种出来以后才知道,但是种出来后,损失已经造成了。作为育种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种子的质量,要对农民负责。”同时,张凤兰认为,大白菜目前已成为国际蔬菜,栽培区域不断扩大,今后的国际竞争肯定异常激烈,团队的育种科技工作者应和国内同行携起手来,保持中国白菜育种的优势地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4-20/182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