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直面城乡结构转型的历史节点


    如何引导“三农”事业在良性的城乡互动中,既巩固好全局发展的基础又符合广大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从而推进现代化进程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是当前“三农”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推进要素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强化农业生产和保障农产品供给基础。

    “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邓小平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这一农业思想,迄今仍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基础相对薄弱、农业从业人口庞大、水土资源紧缺等都是长期存在的制约因素,将贯穿现代化进程的始终。

    虽然农业占GDP的比重在减少,2011年为10.1%,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丝毫不会减弱。当前,国内和国际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形势较好,国家发展增速下调为7.5%对克服农业发展的要素制约十分有利,主要农产品价格涨势趋缓,“向前葱”等个别现象并不改变这一总体态势。但是,农业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农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已成为整体现代化建设的瓶颈,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对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三农”发展的黄金期,这是我们必须应对好的挑战。

    在城乡工农关系调整的关键时期,在城乡土地、人力、资本等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趋势中,我们需要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坚持重中之重不动摇,千方百计保持农业持续平稳发展;需要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尽快补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短板,努力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优先解决好的基础问题,应当成为新时期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点。

    推进财政投资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格局转变。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最大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城乡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即促进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格局转变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当成为国家财政投入的优先方向。

    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经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并不会自然带来农村面貌的较快改变,如果处理不好,城乡差距还会扩大。同时还要看到,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即使今后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仍将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必须让他们也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任务,必须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在超过50%的同时,却伴随着世所罕见的大规模人口(农民工等)季节性迁徙,说明我们的城镇化结构还不够合理,水平还不够高,进入城镇的农民工绝大多数还只是有就业难安家,促进人口城镇化的措施还不到位。这一状况迫切需要得到完善和解决。

    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特别明显,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必须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交通、能源、水务、环保各自为政的体系,实现统筹规划、统筹衔接,改革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调整财政资金投向重点,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

    经过30年年均10%的增长后,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商品出口国,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这使国家已有实力在常规的“三农”投入之外,对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城市平均水平和解决社会转型期的农民工问题进行阶段性的大力投资。在加强国家对城乡社会转型期的阶段性投资的同时,还要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尤其是鼓励城市民间投资进入农村开发休闲农业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不仅能促进农村的消费,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质量,从长远看则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使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扶持农业,关心农民的疾苦,关注农村的发展,促进公平分配基础上的可持续增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使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全体国民分享现代化、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收益,这不是一般性的善举和德政,而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不仅是解决公平问题,也是解决长远的效率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土地 基础设施建设 农民群众 农业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