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农兴国立,农稳民安。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告诉我们,中国的农业和农村是中华文化的命脉所系、源泉所在,中国农民是中华文化最执著的传承者。
近代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三农”问题是贯穿民族复兴之路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三农”问题摆在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我国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为重要标志,现代化进程与“三农”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形势。面对这一重大趋势性变化,科学研判、深刻认识、正确把握其走向,对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三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发展新的“黄金期”
“三农”国情是我国现代化的基本起点。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需要长期稳固的“三农”发展基础。
研判当前的形势,我们必须看到,从农民物质财富的增加、农业生产能力的加强、农村社会的稳定等方面来看,“三农”发展总体上处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黄金期”。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下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进步表明,我国“三农”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在此期间,“三农”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有力基础支撑,也从现代化成果中分享到较之以前更多的份额。
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的“三农”发展“黄金期”中,农村生产力从旧的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全面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世纪以来,新的“三农”发展“黄金期”有望让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让广大农村享有与城市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在新的“三农”发展“黄金期”,由于政策得当,措施到位,实现了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八连快”。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4.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7.9%,呈现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的态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同时,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加大了扶贫力度。2012年,国家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将达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年底前将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在此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趋于缩小的态势有望继续延续。
新的“三农”发展“黄金期”,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擎民族复兴旗帜、矢志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坚定意志,来源于中央确立的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来源于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选择,来源于以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良种和农机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等农业补贴为重要标志的多予少取放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源于各地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辛勤努力。新的“三农”发展“黄金期”由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显著效应,受到了广大农民由衷的欢迎。
一体化发展背景中城乡工农关系调整的关键期
近年来,我国能够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根基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在农业农村发展总体向好的背景中,不容忽视的是,虽然农村是改革的发源地,但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化,横向地比较,“三农”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显著短板,一些阻碍“三农”长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正在凸显,一些阻断传统文明优秀成果传承和发扬的做法仍然存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2-04-19/182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