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解析江苏“三农陀螺论”


    本报记者 沈建华 陈兵

    近些年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三农”工作不断取得突出成就。这与多年来逐步形成的“三农陀螺论”不无关联,从此解析入手,也许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更多本质的东西。

    协调发展的陀螺仪——

    始终定向在重农的基准上

    无论是在发达的苏南,还是在较欠发达的苏北,尽管农业在GDP中所占份额都越来越小,但所受重视和强化的程度却有增无减。

    江苏有个比喻三次产业关系的“陀螺论”:份额在GDP中越来越小的“农业”,是“陀螺”的尖,无“尖”不转;二三产业是“陀螺”的身,“身”大惯性大,转得才快。“尖”离不开“身”,“身”离不开“尖”,农业份额虽小,承载的分量最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本报曾以“江苏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采访报道了江苏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经验。那时,江苏“三农陀螺论”已经开始形成和践行,这也是江苏一贯重视农业的一个哲学思考与实践命题。

    那次采访,记者听得最多的是“产业协调”。近年来,在江苏采访,听得更多的却是更高层次、更大范畴、更深内涵的“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无论是在发达的苏南,还是在较欠发达的苏北,尽管农业在GDP中所占份额都越来越小,但所受重视和强化的程度却有增无减。

    农业份额占GDP不到2%的苏州市,“十一五”财政预算支农投入60多亿元,年均增长32.7%。苏北农业大市宿迁,农业份额占GDP由10年前的64%下降到23%,近10年的农业投入,却以年递增25%以上的幅度增长。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以上财政累计安排支持农业生产资金944亿元,年均增幅39%,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江苏面江临海,是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十一五”时期,全省水利建设投入598亿元,建成旱涝保收农田4844万亩,高标准农田2600多万亩,分别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8.9%和37%。

    江苏2011年遭遇60年来罕见的干旱,粮食生产能够第一次拿下“八连增”,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江苏,在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亩的条件下,不仅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绝对值增加全国第一,而且实现了粮食总量基本自给。

    “陀螺要转得快,转得久,那尖尖要硬要强;农业强,农民富;农业兴,百业兴。”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说,近年来,江苏各项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业强,农民富。2010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18元,与1997年的3270元相比,增长了1.78倍。“十一五”期间,农民增收每年突破一个千元大关!增速越来越快!2010年,江苏农民收入增幅首次高出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

    省委农工办副主任诸纪录自豪地说,实际上,在此期间,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也很快,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能够紧紧咬住,并且一步一步赶上来,真的不容易!

    数量的变化引人瞩目,结构的变化更令人鼓舞。“三化同步”中的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是“三农”全方位的深刻变化:

    农业生产组织结构在优化,农业的设施结构在完善,农民收入结构在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在转化,农民消费结构在改善。

    “协调发展的陀螺仪,要始终定向在重农的基准上!”省委农工办主任曲福田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黄金发展期。

    科学发展的陀螺经——

    不断探寻在创新的路径上

    “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高效农业规模化”,让增粮与增收的“鱼”和“熊掌”都能兼得;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改革创新,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分配差距。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农民收入 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