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建华 陈兵
近些年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三农”工作不断取得突出成就。这与多年来逐步形成的“三农陀螺论”不无关联,从此解析入手,也许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更多本质的东西。
协调发展的陀螺仪——
始终定向在重农的基准上
无论是在发达的苏南,还是在较欠发达的苏北,尽管农业在GDP中所占份额都越来越小,但所受重视和强化的程度却有增无减。
江苏有个比喻三次产业关系的“陀螺论”:份额在GDP中越来越小的“农业”,是“陀螺”的尖,无“尖”不转;二三产业是“陀螺”的身,“身”大惯性大,转得才快。“尖”离不开“身”,“身”离不开“尖”,农业份额虽小,承载的分量最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本报曾以“江苏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调研课题,深入采访报道了江苏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经验。那时,江苏“三农陀螺论”已经开始形成和践行,这也是江苏一贯重视农业的一个哲学思考与实践命题。
那次采访,记者听得最多的是“产业协调”。近年来,在江苏采访,听得更多的却是更高层次、更大范畴、更深内涵的“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无论是在发达的苏南,还是在较欠发达的苏北,尽管农业在GDP中所占份额都越来越小,但所受重视和强化的程度却有增无减。
农业份额占GDP不到2%的苏州市,“十一五”财政预算支农投入60多亿元,年均增长32.7%。苏北农业大市宿迁,农业份额占GDP由10年前的64%下降到23%,近10年的农业投入,却以年递增25%以上的幅度增长。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以上财政累计安排支持农业生产资金944亿元,年均增幅39%,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江苏面江临海,是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十一五”时期,全省水利建设投入598亿元,建成旱涝保收农田4844万亩,高标准农田2600多万亩,分别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8.9%和37%。
江苏2011年遭遇60年来罕见的干旱,粮食生产能够第一次拿下“八连增”,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江苏,在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亩的条件下,不仅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绝对值增加全国第一,而且实现了粮食总量基本自给。
“陀螺要转得快,转得久,那尖尖要硬要强;农业强,农民富;农业兴,百业兴。”省农委主任吴沛良说,近年来,江苏各项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业强,农民富。2010年,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18元,与1997年的3270元相比,增长了1.78倍。“十一五”期间,农民增收每年突破一个千元大关!增速越来越快!2010年,江苏农民收入增幅首次高出城镇居民2.3个百分点。
省委农工办副主任诸纪录自豪地说,实际上,在此期间,江苏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也很快,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能够紧紧咬住,并且一步一步赶上来,真的不容易!
数量的变化引人瞩目,结构的变化更令人鼓舞。“三化同步”中的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是“三农”全方位的深刻变化:
农业生产组织结构在优化,农业的设施结构在完善,农民收入结构在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在转化,农民消费结构在改善。
“协调发展的陀螺仪,要始终定向在重农的基准上!”省委农工办主任曲福田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黄金发展期。
科学发展的陀螺经——
不断探寻在创新的路径上
“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高效农业规模化”,让增粮与增收的“鱼”和“熊掌”都能兼得;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改革创新,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分配差距。
2010年江苏人均GDP为7700美元,位居全国第一。从现代经济学角度来看,从人均GDP3000到7000美元,再到1万美元的发展进程中,江苏也曾经,并还将面临收入分配、生态环境、劳力供求、产业结构、发展动力等诸多拐点。在这些拐点上,城市化、工业化走在全国前头的江苏,将率先遇到城乡统筹、资源配置、要素集聚、产业升级、发展转型、创新驱动等突出问题。
“陀螺要快速运转不倒,必须要有创新的加速度驱动;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才能解决。”近年来,江苏创新驱动,让“三农”陀螺转出很多很好的新路径。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紧张,是江苏农业发展的瓶颈。在有限的耕地上,如何让增粮与增收的“鱼”和“熊掌”都能兼得?江苏的回答是“两个化”:“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高效农业规模化”。
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是确保粮食稳产的关键。2011年江苏粮食高产示范整建制推进县达16个,为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11年底全省还压缩直播稻面积400万亩,增加粮食产量约2亿公斤。
在江苏,先进农业技术集成普及的粮食高产片创建,大大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据统计,到2011年,江苏已建设粮棉油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475个,到2015年全省将创建万亩示范片1400个。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促进江苏农业和粮食生产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吴沛良介绍,江苏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59.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在江苏,近年来,精确定量栽培、智能监控、自动喷灌等科技“良法”已遍地开花。这些新手段成为粮食单产屡创新高的有力支撑。
进入新世纪,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的比重已达63.6%,农村经济中非农产业比重已超过93%,主要农作物机械作业综合化水平已达72%……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农民发展愿望需要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008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对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出了明确规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与较大规模的土地流转相适应,近年来,江苏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省农委统计,江苏农民合作组织总数达到3.8万个,入社农户比重提高到42%,入社农户比例等均居全国首位;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302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3%。
2005年时,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高效农业面积,全省只有1300多万亩,到2010年,达到269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3多。衡量农业产出的综合指标农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2540亿元,位次由2005年全国的第6位上升到第3位。
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分配差距,江苏近年来村级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带来一股改革创新的新风。
“苏南模式”曾经是与“温州模式”并称的发展模式。在“三化同步”的发展中,“苏南模式”开始了它的潇洒嬗变,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创造出资源开发型、资产运营型、异地发展型、为农服务型、休闲观光型等“五型经济”。
苏北最穷的涟水县近年来充分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建设村级创业点210个,建成标准厂房出租,租金100%、税金70%归所在村,2011年上半年,全县村级创业点销售收入22.34亿元,所在村农民户均增收2300多元。
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到户,乡镇再联合起来成立投资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苏北也有不少村废地旧地利用建标准厂房出租,政府得税金、村集体得租金、农民得股金和薪金,皆大欢喜。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和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改革创新,使江苏在实现农民收入连续7年两位数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2.52∶1,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统筹发展的陀螺秤——
永远加重在农民利益的分量上
从减少和提高农民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诸多政策举措,无不体现了民生理念。
江苏还有比喻农民与农业和农村关系的“陀螺论”:农民是“陀螺”的尖,农业和农村是“陀螺”的身,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留在农村的越来越少,但无“尖”身不转,农民越少,显现的分量越重。
因此,“统筹发展的陀螺秤,必须永远加重在农民利益的分量上!”江苏省近年来,城乡统筹立足点和着力点,都在“农民”二字上。从减少和提高农民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诸多政策举措,无不体现了这种民生理念。
江苏在全国较早提出:“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近年来为此出台全面实施农民创业就业制度和为农民创业致富服务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全省返乡创业农民每年都新增3至5万人,创业的农村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0%。
苏北农业大市宿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从2000年起,该市出台鼓励全民创业就业政策,2007年就实现农村劳动力内转超过外转。通过近十年努力,全市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人数超过80万人,工资性收入翻三番。
近年来,江苏省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的同时,十分重视新型农民的培训,在全国率先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活动,2010年全省当年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10.5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0.8万人、农技人员培训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4.7万人。
在省农委举办的职业农民培训班上,记者了解到,最近这期培训班分为粮棉、特经蔬菜、水产养殖等几个专业,通过培训,考核合格者将获得由国家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
省农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江苏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现代化水平大概需要近300万人。为了解决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发展缺乏后劲的问题,今后将逐步培养300万名依靠农业生产来发展致富的职业农民。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大问题。江苏在全国较早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省政府每年公布200个整治村庄。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近6000个村庄的环境综合整治,通过了县级以上考核验收。同时,还涌现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45个。
江苏重视农村民生还有一个突出举措,是全面开展对农村转移支付、直接投资。“十一五”期间,省级财政“三农”投入达到1700多亿元,2010年达到482.5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省委、省政府从2003年开始,连续实施三轮农村实事工程。2010年,仅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江苏省级实际投入就达99.3亿元。全省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9亿元,比上年增长53.7%,惠及17万贫困农户。
新农村建设实现通电等“七通”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四个全覆盖”。1/4的规划保留集中居住点环境得到整治……
环境美,心情好。扬州市维扬区平山乡雷塘村村民李金鹏一口气说出了一串“顺口溜”:“居住有良好环境,劳动有较好收入,学习有优良教育,困难有帮助关爱,吃穿不愁,出行方便,环境整洁,医疗便捷……这真像歌子里面唱的:‘今天是个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