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粮食加工的企业很多,全国有5万多家,江西就有2000多家,但做高端的不多。我们利用万年贡米深厚的文化背景,把‘万年贡’做成礼品米,走高端路线,有了一定的价格支撑后,再反哺给农民。”万年贡米集团公司董事长蔡阳厚对记者说。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让农民分享销售、加工等后续环节的利润,通过组织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基地(小区),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地联结起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极大地促进了上饶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了广大农民种粮的信心。
规模经营效益高农民持续种粮有动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让农民对种粮具有持续的积极性。与其它地区不同,在上饶市鄱阳、万年、余干等地对农民进行采访,记者深切地体会到,农民爱种粮,更爱多种粮,这既得益于农民种粮收益实实在在的提高,更源自这方水土深厚的农耕文明和土地情结的熏陶。
“你们在上饶乡村采访,不会疲倦。我们这里许多农民,都是半个诗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首著名的《西江月》,就是辛弃疾在上饶写的。多数农民都会背诵!”当地一位市政协主席告诉记者。
这位主席的话果然不虚。记者发现,在上饶地区采访的过程中,无论是干部还是农民,在谈到粮食生产时,他们总会自豪地说起传承万年之久的稻作文化。一位农民告诉记者,我天生喜欢种地。经过测算,通过补贴的增加,粮食产量和价格的提高,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减少成本,今年每亩地种粮收入又增加了120元左右,我就更高兴了!
“今年我试种了水稻新品种,晚稻亩产超过了650公斤,很多农民不相信,来我这里一看,都信服了。”在鄱阳县乐丰镇高产创建示范区,茨山村农民张学明自豪地对记者算起了收入账:今年早稻加上晚稻,一亩的产量达到了1100多公斤,今年价格也好,早稻每百斤116元,晚稻每百斤132元,扣除肥料、人工等投入700块钱,每亩地一季稻能收入1000块钱。而且,耕种、打药、收获都是请植保队和农机合作社来操作,张学明自己基本上不用下田。“现在谁种田还自己下田?全部请人来干,只要浇水的时候过来放放水就行了。”
张学明一共种了20亩地,水稻收完后,还可以再种一季油菜。平时张学明自己还开了个早餐店,有空时和妻子还出去帮帮工。记者粗略地算了一下,张学明一家一年纯收入能有六七万块钱,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富足而轻松。“现在村里除了小年轻的出去打工,基本上都在家种地,地种好了比在外头打工强。”张学明的话,洋溢着务农的喜悦,代表了当地很多农民的心声。
对于种植面积达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来说,效益就更为可观了。高彩霞是江西省首屈一指的种粮大户,从1999年承包数百亩农田开始,他的种粮规模越来越大,今年他承包的土地规模已经达到了1.4万亩。高彩霞每亩地的纯收入没有张学明的高,大约在600元每亩,但面积大,效益显而易见。
除了机插秧,耕地、收割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病虫害统一防治雇人干,高彩霞这1万多亩地种得很轻松。高彩霞告诉记者,他今年种了“中嘉早”这一超级稻品种,早稻和晚稻每亩平均比去年增长了100多斤,收购价格也比去年高,每亩纯收入增加了280元。
“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光省里给种粮大户一季稻16元一亩的补贴,我一年就是40多万元。今年政府还投入700万元,用于我的4000亩良田改造。包括排涝系统、抗旱系统、机耕道路、仓库、晒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给我们的支持很大,省了很大一部分投入成本,还提高了抗旱排涝的应急能力。县农业局的吴义华局长在我这里挂牌,有了病虫害需要防治,打一个电话,植保人员就过来帮我们解决问题。今年上半年春旱,吴局长直接给我送了4台抗旱泵让我免费用,早稻基本没受灾情影响。”高彩霞对记者连夸了几个好。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产量高收益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自然高涨。“别的地方有抛荒地,我们这里不但没有,还把低洼地、废弃鱼塘这些荒地开垦出来种水稻。为什么我承包的地租金越来越高,也正是因为大家都愿意种,自然就把价格抬起来了!”高彩霞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火把村90%的人都租地种。村里的四五百亩地由两三户人家种了,很多人跑到乐平、弋阳,有的还跑到外省去包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31/177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