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稻谷香里话丰年

零零社区网友  2011-12-31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刘占绵 冯雷 王腾飞 文洪英

    初冬时节,北国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但车行在江西省上饶鄱阳湖的长堤上,两岸收割后的稻田一望无际,依然金黄一片,见证着大地沉甸甸的收获。空气中四处弥漫着稻谷的清香,农民正将一车车晒好的稻谷送厂入库;加工厂里机声轰鸣,正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晶莹剔透的新米……

    在今年气候灾害不断、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上饶是怎样实现了种粮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双增长?如何提高种粮效益,激发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如何让粮食生产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记者近日走进上饶探寻该市“八连丰”的生动答卷……

    打牢稳产增产基础农民夺取丰收有底气

    江西省上饶市是国家粮食生产主产区之一,粮食生产连续“八连丰”,今年总产量预计达到64亿斤,比去年增产3亿斤。

    “八连丰”看似只是一串吉祥的数字,可当我们展开这幅瑰丽的画卷时,却处处闪耀着该市干部群众以国家利益为重,抗灾夺丰收的奉献精神的光芒。为国家守住米袋子的坚定信念在上饶市随处可以感受到。“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基石稳固,人心则稳固。吃饭的问题是根本大计,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我们有责任为国家分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上饶市委书记董仚生对记者说。

    上饶得名于“山郁珍奇,上乘富饶”,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粮仓,农耕文化尤盛。早在14000年前,该市的万年地区即有人工栽培稻出现,为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的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这里的农民有着比别处更为浓厚的土地情结,上至农业主管领导,下到基层农口干部,也同样对粮食生产和土地极为重视和珍惜,将粮食生产摆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

    粮食生产怎么抓?上饶市市长潘东军的思路清晰而又明确:“国家粮仓”这四个字,是一份重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耀。必须通过稳定粮田面积、提高粮食品质、挖掘单产潜力、提高种粮效益、产业化带动增收,把粮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粮食大市变成农业强市、粮食强市。

    正是基于这种富有远见的认识和务实的态度,使得上饶市粮食生产各项基础工作,在以农民为核心的思想指导下稳扎稳打地向前推进。

    强化政策激励,惠农补贴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今年4月,上饶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类粮食补贴资金就通过“一卡通”全部补贴到位。在国家种一亩双季稻补贴160元的基础上,还对百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一季每亩补贴16元。共计发放各类粮食补贴6.5亿元,同比增加12%。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粮食高产稳产的保障。2010年,上饶市抢抓国家大兴水利的重要机遇,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年”活动,列入专项规划内的14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投资10亿元,灾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20.49亿元,农田灌溉、防洪保安和水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争取土地治理项目21个,资金1.2亿元,改造中低产田7.82万亩,建设连片高标准粮田2.26万亩,完成现代农业标准良田建设5万多亩,有效改善和提高了耕地质量。

    开展高产创建,对粮农进行科技培训,在粮食单产上挖潜力。

    他们加大整县整乡整村推进力度,集中打造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抓集成技术运用,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精量栽培、综合防治等技术,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配套,平均亩产达1080.9公斤,比非示范区增176.5公斤。其中核心示范区接近30万亩,辐射带动100万亩。同时推行“151”助农兴粮挂牌活动,100亩、500亩、1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分别由县里、市级、省级农业科技人员直接挂牌,结成对子,从种植、栽培、病虫害防治,一直到收割,为农民提供保姆式的服务,第一时间为农户解决问题。

    引导土地流转,向规模要效益。种粮收益能否增加很大程度在于能否实现规模化,上饶市积极鼓励和引导土地流转,推进土地流转面积达86.2万亩。鄱阳县、万年县等地还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乡设有分中心,对土地流转中产生的纠纷进行仲裁、调解,进一步促进规范化经营与集约化生产。目前,全市百亩以上种粮大户有3638户,占到全省种粮大户数量的三分之一强。全市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016家,同比增加31.5%,带动农户21.5万户。

    “正是由于政策好,人努力,上饶市克服了前期受旱、中期遇涝、后期低温对水稻生产的不利影响,粮食产量跃上了新台阶。种粮面积比去年增加了3.6万亩,通过强农惠农、高产创建、推广良种良法等,今年全市粮食单产亩均提高了22公斤,这在上饶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上饶市副市长陈荣高感慨地说。

    龙头带富千家万户农民优价卖粮有信心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令人格外欣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持续高涨,在上饶大地上以鹏辉高科粮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他们一头连着千万农户,一手牵着国内外市场。在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下,该市这些年光兴办年加工量2万吨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就有30多家。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带领千万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为全市粮食“八连丰”,立下了汗马功劳。

    众多的粮食加工企业从一个方面推动了上饶粮食的生产。“上饶的粮食基本上不愁销,一些好的品种,在地里还没有收割就有人来订了。还有更多的农户从种子到植保再到收购都早早与龙头企业签订了合同。”上饶市农业局总农艺师朱长荣向记者介绍说。

    12月3日,记者走进位于鄱阳县的江西盛态粮食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世界顶尖水平的进口稻米加工设备生产线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伴着隆隆机声,一袋袋散发着清香的大米走下了生产线,很快它们将被销往广东、福建等地。

    该公司董事长李志强一年前从家乡广东东莞前来建厂。他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鄱阳,就是因为这里有非常大的农业优势和粮食优势。我们的品牌取名‘米篮子’,就是要给广东打造一个‘米篮子’。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有机大米种植基地,和农户签订合同,从育种、培植到收割提供全程技术支持,并以优价向农民收购粮食。”

    在鄱阳县中国鄱阳湖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像盛态这样的粮食加工企业还有几十家。在整个上饶市,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通过产业链的拉长,附加值的增加,不但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粮难、价格低”的销售难题,更通过“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模式,有力地带动了农民科学种粮能力的提升和粮食综合效益的提高。

    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在万年贡米集团公司体现得尤为明显。万年县裴梅镇65岁的村民曹成泽今年种了10亩地,没请一个劳动力。因为他与万年贡米集团公司签了一份“好合同”,以前种地又要管打药又要管施肥,现在这些事都由公司统一做了。今年万年县共有1.68万户粮农与粮食生产合作社签订了像曹成泽一样的合同。合同约定:今年种粮与去年一样,买良种和化肥的钱由全县32个合作社预先垫付,待销售粮食时再从粮款中扣除。2011年优质稻比常规稻每百公斤售价高了40多元,该公司通过延伸产业链,使订单农户平均每亩增收313元。

    万年县上坊乡高墩村党支部书记黄治贵说,他们村1.2万亩农田,去年有8600亩是“合同田”,今年已经扩展到全部农田,没有一分抛荒田和低产田。仅节约种田成本一项,全村就省下了45万元。

    对于龙头企业来说,一方面让农民得到更多收益,一方面围绕“一粒米”做好文章,做文化、做特色、做功能,让上饶市的优质大米不仅在市场上畅销,更卖出了高价钱。

    江西鹏辉高科粮业有限公司在省农科院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核心基地除了大面积采取生物肥料种植有机水稻外,还培育了多种功能性水稻良种,如: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的“五谷丰登一号”,适宜心血管病患者食用的“莲塘巨胚红”以及“莲塘晚香”、“天优101”等,在产品市场功能细分上独领风骚。

    万年贡米集团公司充分挖掘万年稻作文化和贡米的历史,把文化传承和历史故事融入到产品中,大大提升了产品的含金量,完成了从卖原粮到卖贡米再到卖文化的华丽蜕变。在该公司的展览馆,记者见到了一款“1512”高档礼盒装大米,1512既是产品本身的价格,又包含了向明代皇帝朱元璋进贡年份的寓意。解说员向记者介绍说:“这种大米来自贡米种植核心区稀有的200亩冷浆田,生长周期长,营养含量高,产量非常少,因此也格外珍贵。”目前,由该公司打造的系列高档米俏销北京上海等地,今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做粮食加工的企业很多,全国有5万多家,江西就有2000多家,但做高端的不多。我们利用万年贡米深厚的文化背景,把‘万年贡’做成礼品米,走高端路线,有了一定的价格支撑后,再反哺给农民。”万年贡米集团公司董事长蔡阳厚对记者说。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让农民分享销售、加工等后续环节的利润,通过组织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基地(小区),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地联结起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极大地促进了上饶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了广大农民种粮的信心。

     规模经营效益高农民持续种粮有动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让农民对种粮具有持续的积极性。与其它地区不同,在上饶市鄱阳、万年、余干等地对农民进行采访,记者深切地体会到,农民爱种粮,更爱多种粮,这既得益于农民种粮收益实实在在的提高,更源自这方水土深厚的农耕文明和土地情结的熏陶。

    “你们在上饶乡村采访,不会疲倦。我们这里许多农民,都是半个诗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首著名的《西江月》,就是辛弃疾在上饶写的。多数农民都会背诵!”当地一位市政协主席告诉记者。

    这位主席的话果然不虚。记者发现,在上饶地区采访的过程中,无论是干部还是农民,在谈到粮食生产时,他们总会自豪地说起传承万年之久的稻作文化。一位农民告诉记者,我天生喜欢种地。经过测算,通过补贴的增加,粮食产量和价格的提高,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减少成本,今年每亩地种粮收入又增加了120元左右,我就更高兴了!

    “今年我试种了水稻新品种,晚稻亩产超过了650公斤,很多农民不相信,来我这里一看,都信服了。”在鄱阳县乐丰镇高产创建示范区,茨山村农民张学明自豪地对记者算起了收入账:今年早稻加上晚稻,一亩的产量达到了1100多公斤,今年价格也好,早稻每百斤116元,晚稻每百斤132元,扣除肥料、人工等投入700块钱,每亩地一季稻能收入1000块钱。而且,耕种、打药、收获都是请植保队和农机合作社来操作,张学明自己基本上不用下田。“现在谁种田还自己下田?全部请人来干,只要浇水的时候过来放放水就行了。”

    张学明一共种了20亩地,水稻收完后,还可以再种一季油菜。平时张学明自己还开了个早餐店,有空时和妻子还出去帮帮工。记者粗略地算了一下,张学明一家一年纯收入能有六七万块钱,一家三口的日子过得富足而轻松。“现在村里除了小年轻的出去打工,基本上都在家种地,地种好了比在外头打工强。”张学明的话,洋溢着务农的喜悦,代表了当地很多农民的心声。

    对于种植面积达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来说,效益就更为可观了。高彩霞是江西省首屈一指的种粮大户,从1999年承包数百亩农田开始,他的种粮规模越来越大,今年他承包的土地规模已经达到了1.4万亩。高彩霞每亩地的纯收入没有张学明的高,大约在600元每亩,但面积大,效益显而易见。

    除了机插秧,耕地、收割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病虫害统一防治雇人干,高彩霞这1万多亩地种得很轻松。高彩霞告诉记者,他今年种了“中嘉早”这一超级稻品种,早稻和晚稻每亩平均比去年增长了100多斤,收购价格也比去年高,每亩纯收入增加了280元。

    “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光省里给种粮大户一季稻16元一亩的补贴,我一年就是40多万元。今年政府还投入700万元,用于我的4000亩良田改造。包括排涝系统、抗旱系统、机耕道路、仓库、晒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给我们的支持很大,省了很大一部分投入成本,还提高了抗旱排涝的应急能力。县农业局的吴义华局长在我这里挂牌,有了病虫害需要防治,打一个电话,植保人员就过来帮我们解决问题。今年上半年春旱,吴局长直接给我送了4台抗旱泵让我免费用,早稻基本没受灾情影响。”高彩霞对记者连夸了几个好。

    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产量高收益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自然高涨。“别的地方有抛荒地,我们这里不但没有,还把低洼地、废弃鱼塘这些荒地开垦出来种水稻。为什么我承包的地租金越来越高,也正是因为大家都愿意种,自然就把价格抬起来了!”高彩霞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火把村90%的人都租地种。村里的四五百亩地由两三户人家种了,很多人跑到乐平、弋阳,有的还跑到外省去包地。

    今年,高彩霞每亩地租金的价格达到了645元,他预计明年可能会涨到700元。虽然土地租金、人力、农资等成本在不断增加,但高彩霞认准了规模种粮这条路:“再给我一万亩,我还愿意种!”

    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好处显而易见。不过,在朱长荣看来,规模化种植不一定非是一百亩地一个人种,在上饶,除了种粮大户,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领的规模种植,也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余干县绿之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民种植水稻都能享受到与之合作的江西农科院专家的指导和服务。合作社统一优良稻种、统一育秧插秧、统一病虫害防治,直接带动三个乡镇的4100多户农民增收2000余元。社长江建军告诉记者,从明年起还将全面推行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秧技术,成立工厂化育秧及机插专业队、机械化耕整和收割专业队、机械化施药植保专业队,届时农民种地会更轻松。

    用上饶种粮农民的话说:“中央政策好,地方贯彻实,老天帮帮忙,干群齐努力。最关键的是:眼下种粮也能多赚钱!”农业作为朝阳产业,前程一片锦绣,这已经成为上饶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从上饶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热情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强烈的信心!真可谓,稻谷香里话丰年,透出春光无限!这也许是对该市粮食生产“八连丰”动因的最好解读!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31/177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