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让文明之光照耀前进之路


    孟昭华

    这确实是属于网络时代的故事。

    一桩平淡无奇的生活小事,可以迅速成为一个热门的公共话题;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决策,会受到举国关注、引发众说纷纭;甚至,一些看起来曾经无比宏大的大政方针,也能吸引普通百姓评头论足,听到不同阶层的朴素声音。

    遥远的被拉近,细小的被放大,真实的被发现。谁还能说那只是一个虚拟世界?

    然而,负责任的言论才有力量。这种责任,如果内化为一种意识,就会变成一种对边界的恪守。

    2011年,面对网络这一“言论自由的王国”,《文化·生活》周刊坚持张扬建设性的价值理念。孙月光、葛浩新、许月华、朱国平、巨晓林……一个个“感动中国”的普通人,他们用一点一滴的自我负责做托底,见证了现实世界的真实存在;黄永松、徐冰、杨青、应国平、杨永原、钟浩……一位位文化艺术界的时代英雄,他们持之以恒地捍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蔡占永、林尾发、南方、马军宏……这些已经先富了起来的农家子弟,不经意间,身上却都存有一个共同的“致富密码”——用孝道演绎爱的接力。

    坚持还原乡村那恬静的文化图景。走进停西口村,古朴民风与现代文明和谐交响;寻访长峪城村,社戏俨然是这里最鲜明的LO-GO;连续自办过8届吕剧春晚的大杜村村民,如今正在忙乎的,就是如何让2012年的春晚更有看头;悠悠走过了几十年的“农二哥”诗社,时至今日,只要有诗会亮相,诗社内外人头攒动的景象,恐是都市“宅人”难以想象的盛大……

    坚持为社会进步提供正向的力量。无论是“三馆”免费开放、小戏重登大舞台的喜人讯息,还是农民工为“共享”演出打出100分;无论是大学生志愿者走进西藏,还是电影志愿者深入乡村,给盲人讲电影,我们所报道的,就是大家心中共同的祈愿:请为乡村“文化之痛”做点什么。当镜头定格电影放映队在穷乡僻壤受到贵宾般的欢迎,当村民像当年接亮电灯时一样欢呼广播电视“村村通”入户,当数十万个“农家书屋”被农民誉为“富了脑袋富口袋”的惠民工程,相信你能感受到文化之雨滋润农民心灵所带来的欣喜,更能感到像土地一样巨大深厚的文化需求正在苏醒。

    当有人感慨“一种向下的力量开始登场,从而抑制住了原本随着时代而高涨的向上的力量”,我们不妨先扪心自问,我究竟为“向上的力量”做过什么,做了多少?

    “改变我们能够改变的。”记得读梁漱溟回忆录时,曾特别震叹于其书名《这个世界会好么?》。如果我们一直相信每个社会都应有一以贯之的逻辑,如果我们一直坚持将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放在普通人的肩头,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人敢于爱憎,勇于表达,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毕竟,2012已经到来,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只要我们总有表达的信心和渴望,总有行动的见证与纠错,如同泼进篱笆的水,无论其浩大还是渺小,都将点滴汇成一个社会成长与进步的源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连续 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