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山东等地旱情达60年一遇,但由于采取了土壤深松、浇防冻水、镇压耙耱等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实现了气象大旱粮食“不渴”。同时,因地、因墒、因苗分类指导,通过“一喷三防”等技术措施促进小麦苗情转化升级和产量形成看,实现了亩穗数不降反升,穗粒数略有增加,小麦连续八年增产。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告诉记者:“拿土壤深松来说,冬小麦生长主要依靠土壤中的蓄水,而土壤深松打破了犁底层,深松超过30厘米,每公顷地块可多蓄水400立方米,相当于建了一个‘土壤水库’,一年1次,小麦、玉米都受益。”
与此同时,良种对小麦的增产作用也日渐凸显。一大批高产、优质、抗病、耐旱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逐步成为主导品种,占主产区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亩产比当地老品种提高5%以上。
种粮有收益,服务有效益
——种粮靠广大农民,也靠大户、合作社,而为之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及专业化服务组织也已成为生力军
“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是粮食生产躲不过、绕不开、回避不了的重大问题。近年来,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在粮食生产依靠广大农民的同时,种粮大户、合作社也成为重要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而为之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及专业化服务组织也已成为粮食生产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农业部调查显示,我国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目前至少有47.84万户,经营的耕地面积近亿亩。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苑庄镇王庄村种粮大户张道立,从1999年的80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亩,专做小麦原种繁育,再种一季玉米,一年纯收入能有100多万元。
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单位成本却逐步下降,种粮收益显著提升。对于种粮大户来说,通过规模经营,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普通农户买一袋5公斤的玉米种子要80元,而种粮大户只要75元;肥料上老百姓一亩地150元,而大户只要130元。
长期关注种粮大户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洁表示,我国种粮大户数量近年快速增加,不仅弥补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带来的空间,解决了粮食生产主体缺位的问题,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稳定市场供应、提高种粮绝对净收益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农业部种植业司有关负责人认为,要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人相结合,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良人”是将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有机结合的纽带和操作者。
作为重要的新兴粮食生产主体,种粮大户们不仅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方面发挥出“主力军”作用,而且在使用先进技术、推广新品种、示范带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甘肃省种粮大户承担着全省260多项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70%以上的试验示范及推广任务。在全膜玉米技术首推时,种植大户就承担了30%的示范面积。
好技术有赖大户示范推广,而大户对科技的需求也明显高于小农户。
“我们一家五兄弟,原来有在外打工的,有当老师的,有当植保站长的,收入都不错。现在五兄弟全种地了,要是没有农技和农机服务,这么大规模经营想都不敢想。”全国种粮大户、江西省瑞昌市横港镇农民范长青承包了1600余亩地种植水稻,2009年起,对机械化育秧一窍不通的范长青在农技员的帮助下,攻克技术瓶颈,目前已实现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烘干全程机械化,年收入过百万元。
从2004年的四大作物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到2006年启动实施的科技入户工程,再到2009年全面推开的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农业部逐步探索出了“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技术推广模式。特别是近年来,农业部提出开展全年全程科技服务,通过组织百日科技服务行动、科技大会战等,组织农技人员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包村服务,仅今年就有1万名专家和35万名农技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服务。
河南省滑县留固镇种粮大户耿爱丽虽是一名农村妇女,但种地一点不怵:“我承包了400亩地,有了包村技术员,种地特省心,甭管刮风下雨,打个电话准来。他们还常常主动给咱打电话,说‘我就在你家地里,你该打药上肥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24/176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