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景山
27年,他的事业之根始终牢牢系在种子上、扎根在大地中,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种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谱写了一曲奉献之歌。
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管理总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农业部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李华胜。
1984年,年仅19岁的李华胜自华南农业大学毕业了,这位农家子弟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热爱的故乡广西,成为这片红土地上一名出色的种子技术员。
田野是李华胜最好的办公室。为开发桂中地区杂交稻制种,他前往柳城县蹲点搞制种,1989年他负责的制种点最高亩产超过300公斤。27年来,李华胜参与和主持了数十项种业科技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广西科技特别贡献奖1次,省部级自然科技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4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广西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大规模推广和优质化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5年,李华胜就任自治区种子总站站长。他深知提高单产是突破资源刚性制约、确保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出路。为推动高产攻关,他带领广西种业工作者,与袁隆平院士及其科研团队合作,2010年在广西建立14个百亩连片杂交稻新组合超高产栽培示范片,2011年增加到17个。其中“Y两优302”杂交稻2011年在桂林灌阳县创下869公斤的广西超高产新纪录。目前已验收的10个水稻高产示范点平均亩产616.9公斤,比同期杂交稻每亩增产140多公斤。“十一五”期末,在种植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广西粮食总产仍比“十五”期末增长5.2%。
李华胜认为,满足农民对良种良法的渴求、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是一个农业工作者的首要职责。
他在田里搭建起良种良法展台,办起“看禾选种,助农增收”活动。到2011年已连办8届,累计展示农作物新品种4178个,参观的科技人员和农民超过20万人次,带动推广水稻玉米良种累计1.6亿亩,带动增产粮食54亿公斤,成为叫响全国的新品种示范展示品牌活动。活动被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誉为“市场经济下新品种示范推广机制的最佳创新”。
他还有效建立自治区、市、县、乡四级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体系,当前广西各地新品种展示示范面积已超过3万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渠道畅通全区。
种子产业关联民生大计。李华胜全力组织好广西品种审定工作,在全国较早启动品种退出机制。他大力推进种子执法,在全国首创种子质量安全月活动,多年来广西没有发生大的种子案件。广西粮食作物种子长期保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为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种源支撑。
他推动建立种业抗灾救灾应急机制,及时科学制定救灾措施。应对2009年强台风灾害,迅速落实救灾备荒水稻种子21万公斤、玉米种子8.6万公斤,发往11个重灾县,合计救灾面积18万亩,挽回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2010年严重旱灾期间,带队深入多个重灾区送种传技,仅凤山县、那坡县两个重灾区就组织赠送了1.5万公斤玉米种子,为稳定灾区生产秩序、稳定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以种为先!如今的广西,不仅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而且突破“一分田”资源限制,成为全国产粮大省之一,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00万吨以上,优质粮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粮食生产源头——种业的贡献。
为了大地丰收,为了粮食满仓,为了农民的欢笑,李华胜27年默默耕耘,用不懈的坚持、忘我的工作、突出的业绩,诠释了一个“老种业”对“三农”事业的满腔热爱。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24/176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