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宁启文 曹茸 王瑜
从2004年的9389亿斤,到2007年的10032亿斤,再到今年的11424亿斤,八年来,我国粮食生产通过对产能和产量双升的执着追求,总产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粮食连续八年增产,总产纪录一再被刷新,令人振奋,令人惊异,令人深思。从连续下滑到产量稳定站上万亿斤台阶,中国粮食生产增加的不仅是产量,更是稳粮增产的能力和信心、机制和经验。
粮稳天下稳,粮足百姓安
——粮食生产连续八年增产,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水平,是13亿中国人饭碗的根本保障,是中国对全球粮食安全作出的最大贡献
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在连续五年下滑后仅有8614亿斤,粮食供求再次出现产不足需,13亿人吃饭问题令人忧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极大关注。从2004年起,中央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三农”工作,连续发出八个中央一号文件,取消农业税,增加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基本形成了支持粮食和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升,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各地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生产稳步恢复发展,实现连续八年增产,连续五年总产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八年时间,我国粮食累计增产2810亿斤,年均增产350亿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单产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粮食连年增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我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应对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动提供了坚实基础。
回首这八年,粮食产量一年一个丰收,一步一个脚印,殊为不易。这是在应对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双紧”、气象与生物制约“双灾”、物化成本与人工成本“双涨”、国际因素对粮食生产和市场“双冲击”的艰难情况下取得的。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全球粮食市场急剧波动、世界部分地区动荡加剧的情况下,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产能稳定在1万亿斤水平,这是中国对全球粮食安全作出的最大贡献。
2011年,非洲之角地区遭受60年以来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总干事曾撰文指出:“当我在世界各地访问时,人们问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可以在我们这一代消除饥饿,中国就是我的答案。”
的确如此。测算表明,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每年增加粮食需求约80亿斤;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每年新增饲料粮需求60亿斤左右;随着粮食用途拓展,每年因粮食深加工增加的需求至少在100亿斤以上。
因此,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的产能,才能保证粮食基本自给,确保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中国人的饭碗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通过八年的努力,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
而今,党中央国务院更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尤其在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后,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要倍加珍惜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局面,决不能连年丰收而放松粮食生产、导致粮食生产出现滑坡现象。今年4月,国务院启动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并对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产粮大省和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种粮售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展开的粮食增产行动,“种好粮,当劳模”的奖励政策,形成了中央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的抓粮食生产的合力,营造了全社会重农抓粮的良好氛围,这势必为我国粮食生产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仔细分析“八连增”的实现过程,既是克服种种制约因素实现突破的过程,更是转变发展方式寻求空间的过程。随着粮食生产向主要品种集中、向主产区集中、向大户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主要产区、主要品种和新的主体力量在粮食增产和商品粮提供中的贡献越来越明显。八年来,增产的大头靠的是主产区,单产的提高靠的是主推技术和品种,技术措施的落实靠的是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和社会化服务组织。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24/176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