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措施,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安徽省如何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带动粮食生产“八连增”?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安徽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王建培。
“‘十一五’以来,安徽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实施‘三大开发’,有力地推进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王建培介绍说,首先通过实施连片开发,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十一五”以来,安徽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实施统一规划、连续扶持、连片开发的“3年1+1”示范工程,即3年项目一次规划到位,分年实施、年年见效,三年实现每个市都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项目区,每个产粮大县都有一个3~5万亩集中连片的土地治理项目区,做到一年一个点、两年一条线、三年连成片。2006至2011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累计投入70.38亿元,共改造中低产田753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03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522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85亿公斤。
“实施集群开发,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王建培说,“十一五”以来,安徽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紧紧围绕全省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和“671”转型倍增计划,以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为重点,突出基地建设促原料保障,通过整合土地治理和产业化项目资金,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和专用化原料基地49万亩;强化加工能力促转型升级,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等多种扶持方式,累计投入资金14.7亿元,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和创新,累计新增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40.2亿公斤、新增产值190.6亿元、带动429.7万农户增收42.2亿元;注重合作经营促互利共赢,通过项目实施,扶持了3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支持合作社开展“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五化”建设活动,直接带动14万社员走上了合作经营、共同致富之路。农业综合开发通过项目扶持,建基地、扶龙头、促合作、带农户,有效促进了全省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江淮之间优质稻米产业、淮北平原优质小麦产业、沿江“双低”油菜产业等多个优势明显、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全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夯实了基础。
实施立体开发,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探索现代农业建设新路径。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是通过点上探索实践,带动面上发展,进而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2008年以来,安徽财政部门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积极探索财政支持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示范区由6个很快发展到24个,共集中农发资金13.11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5.5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72.06亿元,示范面积近百万亩,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平台;通过多种形式推进土地流转20多万亩,促进规模化经营;扶持培育各类农村服务组织48个,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据各地区位及资源优势,拓展了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体验和文化传承等新功能;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引进企业144个,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设农民新村39处10506套,初步呈现了“基础设施标准化、经营形式规模化、服务体系社会化、生产过程科技化、农民新村城镇化、目标效益多元化”的农业现代化特征。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14/17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