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余欣荣(右一)在阜阳市调研。
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 余欣荣
树立责任意识,构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进机制
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省各级均成立党委、政府负责同志为组长的粮食生产三大行动领导机构,构建了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抓粮食生产的工作机制。省政府把粮食生产作为对市、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安排奖励经费700万元,表彰一批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和个人,调动各地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在春耕、三夏、秋种等粮食生产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专项部署,省、市、县各级党政领导深入生产一线调研指导,各级农业、发展改革、财政、水利、气象部门和涉农高校、科研院所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全省上下形成了重农抓粮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合力。
实行“四良”配套,着力发挥科技促进粮食增产作用
一是打造良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第一资源,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粮食稳定增产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安徽省加强长江、淮河流域防洪、除涝、灌溉骨干工程体系建设,全面完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淮河中游骨干防洪体系基本建成,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省财政每年筹措10亿元以上水利建设资金,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为契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土地整理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节水农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40亿元,改造中低产田600多万亩,打造了一批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增强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
二是推广良种。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是粮食生产夺取高产的基础和前提。自2005年起,安徽省通过对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核心示范区农户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补贴,改农民自留种为商品种,改普通品种为高产优质品种,确定了主导品种的主体地位,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实现良种化、商品化、优质化。对小麦、水稻实行良种良法配套补贴,已累计发放补贴资金8.95亿元。先后在10个水稻大县开展水稻良种补贴与主导品种挂钩试点,每亩叠加补贴,引导农民使用优良品种。特别是小麦生产上,全省建立了8个小麦新品种试验展示中心,4个小麦新技术试验展示点,为筛选发布主推品种、集成推广新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坚持国家小麦良种补贴在主产区实行省级招标采购、优惠价供种的补贴方式,每年采购6亿斤良种,确保小麦主产区实现良种全覆盖。
三是应用良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以关键技术集成配套推广为核心,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和节本增效同步,推动粮食发展方式由单纯依靠面积扩大向依靠科技攻单产、优化结构增效益转变。小麦生产上,以防倒伏、防病虫、防冻害、防早衰为取向,着力推广优质高产良种、科学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4项关键技术;水稻生产上,重点解决好水稻品种利用不合理、基本苗不足、秧苗素质不高、病虫害不能有效防控、品种多乱杂等技术环节;玉米生产上,大力推广高产专用品种、合理密植、机械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推迟收获等技术措施。以农机具购置补贴为引领,积极推广实用先进、高效的农业机械。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推广配方施肥6580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1700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8%。
四是构建良制。在全省推广“选出一个带头人,培育一批示范户,形成一套高产技术模式,建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支专业服务队,引入一个龙头企业”模式,探索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植保和农机统一作业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社会化服务。全省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74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6000个,植保专业服务队7800个。切实加强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正在推进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的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基础性服务载体建设,全省建立了300个省级苗情、墒情、病虫情监测点,及时发布监测信息。每年组织3万多名农技人员包村入户开展服务,每年培训农民1200多万人次,推动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14/176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