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夏树 杨志华 于洪光 张丛
初冬时节进山东,放眼望去,田野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青绿麦苗,孕育出齐鲁大地的无限生机。
审视山东农业,从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到民国时梁漱溟开乡村建设先河,再到新时期山东人高擎产业化龙头,山东,这方引领着黄河流域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地方,正生发出农业综合开发的勃勃生机。
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决策,专门设立资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山东省紧抓机遇,开拓视野,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扶持产业化经营,到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提高了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0年,山东农业增加值达到2146.6亿元,连续10年年均增长13.7%;连续8年粮食增产,总产登上867亿斤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6990元,比上年增长14.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00多元。
这些数字的背后,农业综合开发功不可没!
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那样:“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全省近1亿亩耕地,农业综合开发改造过的耕地已占1/3,旱能灌、涝能排,粮食产能大幅提升——
打造万顷良田,源自粮食大省的实践认知
“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1931年,著名学者梁漱溟在邹平县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一代大师领着他的学生们搞起了乡村建设,在邹平县“三农”发展史上写下浓重一笔。八十年后,同样是在这块土地上,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一批又一批中低产田得到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使这片神奇的土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走进邹平县九户镇“四位一体”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站在田埂上,农民兴奋地对记者说:“你们想不到吧,从前这里低洼不平,是有名的‘三跑田’,现在变成了吨粮田,真是多亏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农田建设项目。”
2009年,邹平县承担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在项目区新建提水泵站29处,埋设地下输水管道67.4公里。为防止引黄灌溉季节性用水不足、提高灌溉保证率,在固定泵站附近又配套新打机井29眼,形成了独立的灌溉管网。彻底改变了“靠天收”的局面,为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邹平县农业开发办主任王飞介绍说:“过去农民浇地,靠柴油机提水,拉着‘小白龙’在田间绕圈子,费时费力又费水。现在,通过固定泵站从新开挖的引黄渠道提水,再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田间,农民刷卡浇地。轮灌期由原来15天缩短到8天,年节水达41.8万立方,仅灌溉一项,1.1万亩耕地每年可省工2万个。”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山东全省近1亿亩耕地,农业综合开发改造过的耕地已占三分之一,由于不断加大水利设施投入,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过去,村民浇地全靠一口大井,四部抽水机同时一抽,半个小时就能把井抽干。两口子为了浇地只能睡在井边,浇一遍水就要两三天。现在可好了,全村土地轮浇一遍只需要4天时间,妇女一个人推着管子就把事儿办了,男人们在外打工都不用回来。”在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华说起农业综合开发的好处,如数家珍。
高密市自1998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至今,已投资8175万元、累计开发中低产田29.8万亩,开发项目区涉及全市10个镇(街、区)。项目区累计新增农业总产值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非项目区增加400元以上。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围绕产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10/176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