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齐鲁大地粮丰农强

网友投稿  2011-12-10  互联网

    本报记者 夏树 杨志华 于洪光 张丛

    初冬时节进山东,放眼望去,田野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青绿麦苗,孕育出齐鲁大地的无限生机。

    审视山东农业,从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到民国时梁漱溟开乡村建设先河,再到新时期山东人高擎产业化龙头,山东,这方引领着黄河流域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地方,正生发出农业综合开发的勃勃生机。

    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农业综合开发的战略决策,专门设立资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山东省紧抓机遇,开拓视野,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到扶持产业化经营,到支持农民合作组织,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提高了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0年,山东农业增加值达到2146.6亿元,连续10年年均增长13.7%;连续8年粮食增产,总产登上867亿斤新台阶;农民人均纯收入6990元,比上年增长14.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00多元。

    这些数字的背后,农业综合开发功不可没!

    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那样:“农业综合开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全省近1亿亩耕地,农业综合开发改造过的耕地已占1/3,旱能灌、涝能排,粮食产能大幅提升——

    打造万顷良田,源自粮食大省的实践认知

    “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1931年,著名学者梁漱溟在邹平县成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一代大师领着他的学生们搞起了乡村建设,在邹平县“三农”发展史上写下浓重一笔。八十年后,同样是在这块土地上,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一批又一批中低产田得到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使这片神奇的土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走进邹平县九户镇“四位一体”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站在田埂上,农民兴奋地对记者说:“你们想不到吧,从前这里低洼不平,是有名的‘三跑田’,现在变成了吨粮田,真是多亏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农田建设项目。”

    2009年,邹平县承担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1.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在项目区新建提水泵站29处,埋设地下输水管道67.4公里。为防止引黄灌溉季节性用水不足、提高灌溉保证率,在固定泵站附近又配套新打机井29眼,形成了独立的灌溉管网。彻底改变了“靠天收”的局面,为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邹平县农业开发办主任王飞介绍说:“过去农民浇地,靠柴油机提水,拉着‘小白龙’在田间绕圈子,费时费力又费水。现在,通过固定泵站从新开挖的引黄渠道提水,再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田间,农民刷卡浇地。轮灌期由原来15天缩短到8天,年节水达41.8万立方,仅灌溉一项,1.1万亩耕地每年可省工2万个。”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山东全省近1亿亩耕地,农业综合开发改造过的耕地已占三分之一,由于不断加大水利设施投入,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粮食产量大幅增长。

    “过去,村民浇地全靠一口大井,四部抽水机同时一抽,半个小时就能把井抽干。两口子为了浇地只能睡在井边,浇一遍水就要两三天。现在可好了,全村土地轮浇一遍只需要4天时间,妇女一个人推着管子就把事儿办了,男人们在外打工都不用回来。”在安丘市兴安街道白芬子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华说起农业综合开发的好处,如数家珍。

    高密市自1998年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至今,已投资8175万元、累计开发中低产田29.8万亩,开发项目区涉及全市10个镇(街、区)。项目区累计新增农业总产值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非项目区增加400元以上。

    “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围绕产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资金使用上,向69个粮食产能大县倾斜;在项目布局上,向粮食主产区聚焦,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区域规划上,体现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重点抓好以农田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70%投资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其中50%以上用于发展节水灌溉,使机井灌区全部实现地下管网化。

    “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见粮”。历史上德州市旱涝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落后,多年修修补补,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后,“重振旧山河”。所属的齐河县采取“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方式,进行土地综合改造,投入2亿多元,开挖疏浚沟渠445公里,建桥涵闸3422座,扬水站46座,发展节水灌溉10万亩,修机耕路286.8公里,彻底改变了“井无三两眼、地无规整田”的局面,全县110万亩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粮食实现了单产总产九连增。

    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的基础产能,形成的带动示范效应,将现代农业体系推上新的台阶——

    延长产业链条,源自于优质充足的农产品

    项目区干部农民众口一词:农业综合开发好就好在“综合”上,优化资源配置,补齐生产要素“短板”,完善设施功能,有规划、成规模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具有稳定可持续性。

    “十一五”期间,山东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651个产业化项目,不仅为确保粮食稳定增产作出贡献,而且新增肉类5.2亿公斤、蔬菜6亿公斤、奶2.67亿公斤、干鲜果1.25亿公斤、水产品2802万公斤、蛋1412万公斤。加工转化农产品近130亿公斤,年新增总产值388亿元。

    项目带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民。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的基础产能,尤其是对种养业标准化、规模化所形成的带动示范效应,将现代农业体系推上新的台阶。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农业综合开发还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发合作、龙头企业联合等方式,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和服务链,大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如今,山东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销售额、农产品出口均居全国第一位。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8000多家,预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

    山东芳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利用秸秆工厂化生产珍稀食用菌的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对下辖的9处奶牛养殖基地进行了改扩建,新建了工厂化菌种、菌袋生产车间和智能化养菇车间,年产鲜菇1.2万吨,带动农户6000余户,辐射农民增收1.5亿元,让万名农村妇女实现了就业。

    兖州市绿源食品有限公司,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扶持下,由一个不知名的民办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肉鸭养殖、饲料加工、屠宰分割、熟食加工的产业链,2010年销售额达10亿元,带动了1000多养鸭户,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山东省农发办综合处处长高建民告诉记者:“在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选择上,尤其注重支持能够带动种养基地发展的龙头企业,将种养基地、企业和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农户通过自愿流转土地,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农民获得租金收入的同时,还能通过在龙头企业务工,取得劳务收入。”

    高密市以农业开发项目为引擎,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形式,扶持带动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惠荣菌菇合作社为例,合作社对内统一供种供肥,统一生产标准;对外联系厂商,组织销售,抱团闯市场。入社农民成了“甩手掌柜”,不仅种地不用管,每亩地拿1000元保底金,还能领到分红和补贴。

    在惠德农产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记者看到经过催菇、开袋褪绒、套袋、光照几道工序后,一袋袋剪切整齐的金针菇被包装成箱,直接送往大超市。用公司负责人张恩勤的话说:“过去农民由于没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没有稳定的市场,卖菇难,价格低,加入惠荣菌菇合作社后,农民只管过秤和收钱就行了。”

    淄博市农业开发办主任姜延海说:“我们扶持淄川立宝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了淄博众发农民专业合作超市有限公司;建成了全国首家专门销售合作社产品的超市——淄川绿色有机农产品展销中心,利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手段,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的产品销售搭建了平台。”

    一直以来,“农民”与“土地”就紧紧关联在一起。如何让土地活起来?山东以集约化为起跳点,搭建农合组织这个跳板,实现了从分散经营到合作经营,再到股份经营的“三级跳”。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和经商,大大拓宽了增收渠道。

    农业综合开发就像“激活素”一样,使得农产品出口企业迅速发育壮大——

    出口创汇增效,源自于强大的基地支撑

    山东是农产品出口大省,农产品出口约占全国1/4。过去10年,山东农产品出口额从27.9亿美元增加到127亿美元,连续11年居全国第1位,农产品出口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5%以上。资料显示,山东农产品已走上165个国家和地区的餐桌,农产品出口拉动全省GDP增长2个百分点,带动了1600万人就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25%。

    山东农业综合开发围绕发展优势产业,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2003年以来,发展优质粮食基地700多万亩,其它优势农产品基地370多万亩。以项目区为中心集中连片上万亩的基地发展到400多个,包括寿光100万亩蔬菜、沾化40万亩冬枣、滕州65万亩马铃薯、金乡30万亩大蒜、日照12万亩茶叶等,一大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产品,有了高标准的生产基地。

    山东省农发办综合处副处长魏晓军介绍:“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我们坚持‘四个优先’,优先支持外向型产业发展,优先支持外向型龙头企业建设,优先支持出口创汇基地建设,优先支持农产品国际质量认证和国际商标注册,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和水平。”

    “农业开发项目到哪里,基地就建到哪里。”安丘市外贸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燕颇有国际视野,“出口农产品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必须建有自属基地,然而建基地投入大、难度大,中间需要建设隔离带,土地浪费率高达17%,农业开发项目根据产业布局,集中连片开发,为我们企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刘海燕对记者说:“目前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根源就在于农业生产规模小、水平低。”安丘市石埠子镇2万亩开发项目实施后,公司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建设了出口草莓基地,公司从国外进口良种,合作社组织标准化生产,公司回收出口销售,形成了“农民—合作社—工厂—市场”的产业链。这个项目不仅让农民收益、合作社收益,还让企业借力发展。

    潍坊市农发办副主任姜波对记者说:“我们对项目评审时,既重视专家的意见,更重视对项目的实地考察,尤其是对企业家能力的考察,重点关注企业家的超前眼光、项目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市场容量,把一批效益好、市场运行规范、有发展前途的企业扶持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一招鲜带来满盘活,农业综合开发就像“激活素”一样,使得像安丘外贸食品公司一样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迅速发育壮大。如今,山东已形成了以烟台龙大、潍坊乐港、济宁绿源、泰安亚细亚、临沂绿润等具有较大规模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群体。

    走进德州馨秋种苗科技有限公司,15栋高标准大棚,草莓、樱桃等反季节珍贵果品色彩斑斓,四季开花,全年有果。这里的技术人员介绍,通过温度调节控制果品上市时间,采用粘虫板和性诱剂进行杀虫、用碾粉秸秆施肥,保证了果品品质和价格,春节前后上市的樱桃每公斤可以卖到500多元的“天价”。馨秋种苗的成功引进,产生了强烈的“蝴蝶效应”。一时间,沿黄河故道形成了建设观光农业的热潮,各路资金纷至沓来,推进了10多个果菜品种的标准化、设施化种植,带动了传统优良品种改造,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农业综合开发为农业“强筋壮骨”,增强了农业产业的“机体功能”;而它的延伸功能,波及到了深广的领域。站在新的起点,山东农业综合开发正加快推进步伐,前景可期。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12-10/176304.html